8月21日7:30离开北京,9月4号凌晨3:30又回到北京,算下来,有14天。
21—24号属于内蒙古准格尔旗,25—28号我们寻访了山西河曲,29—31号我们和陕西榆林的信天游一起度过,1—3号我们游弋于开花调的故乡山西左权。
14天,很短,所以我们和每个城市,和每个歌手的故事只能是蜻蜓点水。14天,很长,像一根长线,串起了很多歌手,勾起了太多的歌声。14天里发生的具体事情,很多像在沙漠里写的字一样,风一吹,印记就消散了;14天里的一些感受,却镌刻在了岩石上,风吹日晒都难以抹平。我记忆里,感受的东西多一些!自己的感受,可能不是那么客观、那么有价值!
对于活动的名义——陕西卫视盛世欢歌大型人文活动—第四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及中国愿生态文化发现之旅,应该包含三个意思吧。导演张凤田老师是一个很好的人,工作做得很到位,自然也是很公平的,所以发现很难去平衡陕西卫视和这次大赛的位置。到底我们只是为了这次大赛去寻找特邀歌手呢,还是我们陕西卫视的一个活动呢?最后这种的办法是见到歌手时不说这个名字,强调这次大赛,而只有说“我们陕西卫视盛世欢歌大型人文活动—第四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及中国愿生态文化发现之旅来到了**”时再体现。其实,这已经是一个不失偏颇的做法了,但是我觉得还是过多地强调了文化部、南北民歌擂台赛,而总是对陕西卫视这几个词躲躲藏藏。如何能够找到一个表达方式,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我们呢?
对于特邀歌手的标准——应该说一个民歌比赛,歌声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形象方面的因素应该也很重要。我们寻访的歌手,他们大多在当地比较有名气,但是从形象方面并不是很突出,年龄上也比较偏大,但是舞台上面应该需要那些不只唱功了得、还要形象悦目的歌手,这样在观众收看我们最后的大赛时,才能够多一个赢得观众的砝码。同时,我们的这次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衡量标准应该也有我们是否发现并推出了优秀的、形象被大家承认的、具有潜力的原生态歌手,而不一定是一些已经拥有歌王称号、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老歌唱家们。像现在活跃在大舞台的原生态歌手,他们的形象都很有特点。或者,这只是我作为年轻人的一种偏见。
对于歌手的采访——张凤田老师以前已经和这里的很多有名气的歌手合作过,但是我们对大多数普通歌手的了解相当有限,所以采访时难免落入程式化,也因为这些歌手有着太相似的经历,那就是从小就耳濡目染,长大后专业学习,比赛后一举成名、广为人知,成名后演出很多,而那些有故事的歌手,他们可能没有辉煌的生活,表达起来不能自如,而只好不去深入采访了。歌手很多,采访起来都是蜻蜓点水式,很难抓到背后的故事。
整体来说,行程虽然紧凑,但是合作非常愉快,导演张凤田老师的兢兢业业,摄像李祝老师和孙桂卿老师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邢刚开车的辛苦,都是我很佩服的。自己的这些感受好像有些负面,但却不是抱怨,只是把自己看作陕西卫视成员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时有的一些小想法。如果只是在做一个节目,作为一个主持人来说,那我觉得陕晋蒙之旅还是比较成功的。
有时候特别想知道我们拍的就是台里要的吗?台里究竟想把这个节目作成什么样子呢?导演的要求和台里的要求是一样吗?
既希望我的感受都是错觉,又希望我的感受可以让别人也有些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