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新股民没有经历过市场风险的教育、洗礼,容易轻信“北京奥运会前股市会一路上涨”之类的说法,对政府会为某些事情去托市或干扰市场心存幻想。无论是市场监管者还是证券机构,对股民时时刻刻作出风险警示不仅必要,而且必需——虽说高风险才有高回报,但风险自理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相信股市中人对此警示早已耳熟能详,而且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难免会有逆反心理:股市无风险,入市无回报。
收益较高的资产风险也较大,这是常识。不过,常识最容易被人健忘。十多年前,经济学家樊纲招收博士研究生时出了一道考题:简要定义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结果无一考生答对。正确答案就是一句话: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均等,也就是考虑风险因素所带来的预期损失之后的收益均等。很多考生什么都说了,就是没提到关键词:风险。
日前,作为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樊纲又在谈论风险,且针对的正是牛气冲天的中国股市:政府不会再为了某些事情而去托市或者出台相关政策去干扰市场,市场的风险还是需要由市场本身去承担。现在市场成熟了,政府也成熟了,市场应该打破幻想,尊重市场规律。(《新快报》5月23日)
市场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政府无论是托市还是干预,往往会适得其反。资本市场最核心的功能是资源的配置,也就是通过股票转让和股价变动,实现资本的优化重组,同时对公司经营和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股价下跌时政府出手托市,强行介入市场的运作,干扰市场交易和扭曲市场价格,将会摧毁股市的核心功能,最终使股市“遍体鳞伤”难以复原。同样,股价上涨时政府出手干预,以过度的宏观紧缩政策抑制局部的资产价格上升,最终会“殃及池鱼”,对实体经济造成极大伤害,甚至触发整体经济的衰退。无论托市还是干预,都是以牺牲全局来调控局部市场,并不足取。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政府托市干预极为罕见,并且都有极为特殊的条件和背景,比如上世纪末香港政府迎战对冲基金“狙击港元”。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股市都经历过多轮的起伏波动,股市中人大都对市场的风险有所认识,甚至有“切肤之痛”,谨慎对待风险、谨慎入市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由“财富效应”引发的冲动决策和盲目投机。大多数新股民没有经历过市场风险的教育、经历过多轮市场波动的洗礼,容易轻信“北京奥运会前股市会一路上涨”之类的说法,对政府会为某些事情去托市或干扰市场心存幻想。因此,无论是市场监管者还是证券机构,对股民时时刻刻作出风险警示不仅必要,而且必需——虽说高风险才有高回报,但风险自理。
在牛市如火如荼之时,樊纲的提醒或许有点逆耳,但不无道理:“我们的市场处于从风险较大阶段向风险较小阶段逐步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初期阶段的市场风险很大。市场的监管者和投资者对这种市场变化也要当作正常现象,当作发展的正常过程,减少干预。对发展的市场、发展的金融体系应该有一种更全面的观点,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短期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