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没人愿产、无人肯卖的境况,早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接连两年的上海“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两度提案呼吁,然而廉价药“难产”的死结似乎至今仍难完全解开。例如医学界公认的抗过敏廉价药扑尔敏,由于定价低于成本、生产企业入不敷出,生产量近年来急剧萎缩,面临停产退市危险。(10月29日《劳动报》)
为保证廉价药生产供应,国家有关部门也曾有所动作,但收效不大。新药依然越来越多、越来越贵,而廉价特效药却“渐行渐远”,难觅其踪。在医院,六七角钱的一支青霉素难寻,取而代之的是贵上十几倍的头孢类药物。老百姓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与廉价药的日薄西山息息相关。
既便宜又有效的廉价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较小。“归来吧,廉价药”,既是民生的呼唤,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因此,拯救廉价药,政府应该下猛药、出硬招。
这个猛药“药方”正如有关专家建议的那样,即建立廉价药保障机制。这个机制首先要在定价上,保障廉价药生产者基本的利益,进而保护其积极性;在价格与成本倒挂时,政府要采取补贴等政策性扶助措施。其次是改革现有药品招标制度,给廉价药开通“直通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立医疗单位廉价药使用考核奖惩制度。
只有建立廉价药保障机制,从根本上破除廉价药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的障碍,老百姓“归来吧,廉价药”的期盼才不会遥遥无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