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冷静(音)在芜湖火车站在拥挤的人流中被挤下站台,被还没来得及停稳的火车当场轧死。1月14日,湖南长沙百余有票学生被赶下火车,半天没人理睬,事后解释原因是列车超载造成学生没能上车。两起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不少网友质疑,任由火车超载,不合理安排学生及旅客乘车,上车秩序乱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1月17日《广州日报》)
一条花季的生命,就这样噶然逝去,回家、过年、见父母的喜悦在那个寒冷的冬日里,瞬间凝滞。此时此刻,“中国式春运”的画卷其实并没有完全展开,按照铁道部的安排,1月23日至3月2日才是2008年的铁路春运,在这四十天里,预计1.786亿人将通过铁路的往返,寻找团圆的温情。遗憾的是,悲剧早早登场,一个少女用鲜血与生命,控诉着终于“吃人”的春运。
偶然乎?必然乎?当然是起意外,但谁又能否认这意外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必然?漫长的排队购票,排了大半夜要么是站票,要么干脆就是没票;拥挤的上车流,为了不至于被落在车下,要提前三四个小时随着人潮向车门挤;令人作呕的车厢,沙丁鱼罐头一般没有喘息之地,换个站姿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挤到列车接头处上个厕所……提起春运坐火车,多少人会有一段痛苦的记忆,多少人会因此提前多天就开始发愁?每年春运完了,听到铁路部门炫耀“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的时候,总会产生一股莫名的愤怒:那是以一个几乎不能再低的标准,实现了国人的一次“位移”,人毕竟不是罐头,一次“圆满位移”过后,如果把国人被杀死的幸福细胞汇总一下,那一定是个巨大的天文数字。
面对这些,很多善良的国人表现出了超强的宽容:“春运嘛,就是这个样子的”,甚至铁路部门这两年也如祥林嫂一般一再声称,“全世界哪个国家的铁路也没有中国这样面临着巨大的运输压力”——初听来,很有道理,细想想,却似是而非。铁路部门是否穷尽了责任?政府管理者是否穷尽了休假的智慧?每一个旅客是否穷尽了做人的权利?……有现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有困难为借口,保持着长期的冷漠、过分的泰然甚至是可怕的麻木!
有网民指责,中国铁路只管买票赚钱,不管站台管理,只要有人需要,就使劲地以坐票价格卖站票。什么超载,什么拥挤,是统统不作考虑的。于是乎,才会发生湖南长沙那样的“手里有票上不了车”的问题,才会有“手里有票被撵下车也没有补偿”的怪像。而在站台上,一群群人胡乱地拥挤,谁能挤上去算谁有能耐,上演着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于是乎,冷静小姑娘才会在拥挤的人流中被挤下站台,失掉了年轻的生命。不根据列车有效载荷来定火车票的发售量,明知人数太多还不提前分流……一方面过度趋利,另一面是不愿担责,悲剧又如何能够避免?
如果说铁路方面的失职是悲剧直接原因的话,那么长期饱受诟病的春节休假制度也难辞其咎。中国的高校,普遍暑假长,寒假短,寒假放假开学离春节过近,休假过度集中,把学生流、务工流、探亲流、旅游流人为地搅和到一起,无形中增大了春运的压力。长期以来,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始终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应。
其实,最需要反思的还有我们每一个公民:春运服务的对象与参与者。毕竟,冷静同学是被拥挤的人流挤到站台底下去的。在论坛里,我看到了一位亲眼目睹悲剧的大学生的反思,让人读后百感交集。他说:“冷静同学被挤下站台之前,我在站台拥挤的人群里反复见到她三次,还听见了她被人绊倒发出的呼喊,但是,就一念之差,我就没有在意!我干了什么?和众人一起往前面挤,一起把她推到了冰冷铁轨下,无人清白。”这位大学生用对良知的拷问,戳穿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要在拥挤的人群中,拼命地试图站到别人前面?如果大家能遵守必要的规章,有秩序地排队,是否会减轻已经不堪重负的压力?或许,除了谴责,我们并非什么都做不了。
2008年春运,铁路部门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春运”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在拥挤的人群中构建和谐,这不是一两个口号、一两个部门就能够做到,想想看,除了这个看起来很美的口号,全社会究竟还有那些力量没有穷尽?孙志刚死了,用生命让我们反思了城市收容的制度;魏文华死了,用鲜血让我们拷问着城管的滥权与人性;冷静死了,我们是否能再次拿出反思的勇气,来探寻一切令生命消亡的春运弊病,以此告慰一个花季少女的悲惨之死?
祝愿这个无辜的大学生一路走好!希望天堂门口,没有人来人往拥挤的人群,没有会令人毙命的春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