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交通拥堵大家有目共睹,以至于有人戏称首都变成了"首堵"。而早晚上下班高峰也是交通拥堵最厉害时段,很多上班族,不管开车族还是乘坐公共汽车族,不得不牺牲应有而宝贵的睡眠时间,早早起床、出门,赶往单位。一旦遇到拥堵,不仅耽搁时间,还造成心情烦躁,脾气变坏。如何解决这两个时段的交通拥堵问题,办法当然有很多,但个人觉得,北京市人大代表刘国祥提出的"合理调整上下班时间的建议"和市交通委拟实行的商业机构"错峰上下班"和科研机构"弹性工作制"是值得认真考虑并尝试的办法。
所谓"错峰上下班",就是商业机构、大型商场等单位上下班时间避开人流高峰,减轻早晚交通压力;所谓"弹性工作制",就是鼓励IT行业、科研单位等从业人员在家网上办公,减轻高峰时的交通压力。
从可行性上看,这两个方案基本具备实施的条件,也比较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大家细心一点,不难发现,一般的商场都是早上九点开门营业,有的还要更晚一点;打烊的时间也很晚。实施"错峰上下班"应该不会影响商场的客流和营业收入。至于IT行业、科研单位等研究机构,很多工作需要在网上完成、或者在网上办公,基本可以实现在家远程办公。如果能实现这两项,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高峰交通压力。
再从各地实践来看,实行"错峰上下班"和"弹性工作制"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是富有成效的,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2007年3月,福建省泉州市实行错时上下班,车辆分流效果明显,一些长期拥堵的地段不再那么拥挤了。浙江省温州时实行错时上下班之后,效果明显,时任该市常务副市长的阮晖在接受采访时称,错时上下班制度基本缓解了上下班高峰堵车的矛盾,相当于少花20亿元打通了老城区的主要道路。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海市、重庆市、杭州市、济南市、深圳市、苏州市等多地推行了错时上下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实,实行"错时上下班"和"弹性工作制",是欧美发达国家大中城市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被公认和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的一种方法。据媒体报道,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一些大城市就已开始实施错时上下班制度。制造业一般是早上7点上班,下午3:30或4:00下班;政府部门采取弹性工作制,工作日内上午9:00至下午3:00为固定上班时间,其余时间可以根据个人工作情况错时上下班,每天的工作时间不能少于6小时,不能多于9小时,政府的工作会议被统一安排在上午9:00至下午3:00之间进行,对外办公窗口另行规定;商业服务部门及商业性公司一般是早上9:30或10:00上班。
实行"错时上下班"和"弹性工作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缓解交通拥堵,减轻交通压力,减少路上消耗时间,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对于北京来说,实行"错时上下班"和"弹性工作制"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状态,因此需要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应对新的工作机制带来的心理波动和不适应。
当然,实行"错时上下班"和"弹性工作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日益严重的拥堵问题,要解决这一困扰首都市民的老大难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实行"错时上下班"和"弹性工作制"的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实践来证明,因此,我们不能凭着固有的惯性思维,断然否定和拒绝这一新的事物,而应该理性看待,就像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的那样,藤野先生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对于"错时上下班"和"弹性工作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也要试一试、看一看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