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高娃:电影里的孝女源自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人物档案:
斯琴高娃,影视演员。蒙古族,荣获优秀青年创作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六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主要作品:《归心似箭》、《骆驼祥子》、《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似水流年》、《成吉思汗》、《山水又相逢》、《人在纽约》、《香魂女》、《老人与狗》、《阳光灿烂的日子》、《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入选理由:
尽管自己已经到了需要儿女照顾的年龄,但她依旧用孩子般的行动孝顺母亲,作为女儿她是母亲的依靠,作为母亲她是儿女的榜样!
人物故事:
电影《世上最痛的人去了》,剧中斯琴高娃真情演绎了女儿与智障母亲的温暖亲情。其实对这部戏的理解都来源于斯琴高娃对母亲的真实情感,电影里的母子情深,也是自己生活中爱母至深的真情流露。
斯琴高娃从小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大家庭里,把自己养育成人的是继父和母亲,在斯琴高娃的记忆里,继父是个非常淳朴、善良的人,家里姐弟6个,由于家在农村,基本靠继父一个人劳碌,拆洗被褥,浆洗衣服,缝补衣袜,推撵子拉磨,抹簸箕收粮食,挑水,劈柴,干农活。斯琴高娃在孩子里排行老大。似乎是“长姐若母”,斯琴高娃打心眼里感谢继父,想快快长大好能帮上继父一把,从此斯琴高娃心中的目标就是要帮家里多干活,……斯琴高娃十二岁就能挑满桶水,从不惹继父和母亲生气。五个弟弟耳濡目染,一直到现在姐弟几人都对老人非常孝顺。
工作以后斯琴高娃努力挣钱回报继父,并带着继父到各地旅游。斯琴高娃无论再忙,也从未放松对老人的照顾。后来继父去世了,自己也上了年纪,对母亲的依恋也越来越深。每年都把母亲接过来,陪母亲好好检查检查身体,看看病,唠些车轱辘转的家常话,母亲就会高兴得像孩子一样,一下年轻了好几岁。平时到外地看到母亲或许喜欢的新鲜东西了,斯琴高娃都会留心买下来,等母亲过来和自己住的时候送给母亲。母亲嘴里不说,可女儿看得出她幸福的表情。参加活动或是拍戏准许的情况下,斯琴高娃都不忘带上母亲。
母亲年岁大了,斯琴高娃经常背着母亲出门,斯琴高娃的腿不大好,母亲心疼女儿,说你也是需要人背负和搀扶的年龄了,搀着我走就行了。每当这时,女儿就只笑不语。就这样,一个小老太太和一个老老太太互相搀扶,互相提醒。斯琴高娃说母亲付出太多,对于长辈的孝顺,我们的下一辈,甚至下一辈的下一辈,会看到,也会做到。
明星孝语:
孝顺父母是应该是年年月月日日的!
于文华:让孝敬父母的心在歌声里生根发芽
人物档案:
河北人,著名青年歌手。主要作品:《纤夫的爱》、《偷一颗月亮照亮天》、《士兵的祝福》、《想起老妈妈》、《丈夫辛苦了》、《一路情深》、《白衣天使》、《生命的红烛》、《永远的报答》。
入选理由:
她用歌声编制了对父母的无限亲情,她用行动创造爱的朝霞
人物故事:
于文华出生在河北农村,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这样环境里长大的于文华,太早地理解了母亲的艰辛,也懂得了为母亲分担一些生活的压力,尽可能的多干一些家务事。课余,于文华总是千方百计地搂猪草,拾煤核,拣树枝,喂猪,什么活都干。
父亲病重的时候,家里发电报给她。于文华匆匆的从郊区赶到永定门火车站。在路上换乘公交车的时候,她还不忘让座位给老人。其实这种让座给老人的习惯他一直保持了十几年。于文华说,只要她一见到老人,就会想起父亲来。心中对父亲隐隐的情愫,永远挥之不去。让座也算是对父亲的一种缅怀。如今,她总是梦到父亲。在梦里,父亲依然那么爱她,那么亲切。于文华也时时告诫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一定要即时孝顺自己的父母,不管为儿女的能力有多大,哪怕是一句知心的问候也好,千万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父母的健康是儿女的福气。母亲只剩下三颗牙齿,吃起东西来很不方便,营养也消化不了。每次吃饭,于文华都会替母亲夹最软嫩的食物,吃鱼的时候更会替母亲摘掉一根根细小的鱼刺。然而,看着每次吃饭时,母亲艰难、痛苦的表情,于文华心里真不是滋味。她设法联系了牙医,给母亲镶了一口结实、轻便的牙齿。如今母亲都能嚼花生豆了。女儿更是喜上眉梢,心中洋溢着小小成就感的幸福。
由于母亲习惯了了乡下的生活,不想离开家乡。好在老家离北京很近,于文华隔三差五的就回去把母亲接过来,小住上几天,为母亲做可口的饭菜,为母亲洗澡、梳头,精心的照顾。直到今天,母亲已经是八十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瞿烁,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对整日忙碌的女儿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欣慰。
于文华也把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融入了歌声。《想起老妈妈》、《永远的报答》、《天下父母》、《丈夫辛苦了》、《和谐盛世》----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歌曲唱出了心中对亲人,对父母,对祖国的深情和感恩。
明星孝语:
孝敬老人就要把老人时时刻刻放在心里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