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学难、上好学贵”与“上学难、上学贵”的区别在那里?官员告诉我们,其区别在于由此可以得出我国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的现象。通过层层递进的推理,让公众上学难、上学贵的感觉“消弭”于无形,真是让人佩服官员的逻辑推理能力。
可现实毕竟是现实,公众上学难、上学贵的感觉并没有随着官员推理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相反这种论调引起了公众情绪的反弹。这可以从网友的反映看出。
近年来,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之所以关注在于承认了上学难、上学贵是一种事实存在为前提的,否则也就谈不上关注。
官员认为仅仅是“上好学难、上好学贵”的事实成立吗?让我们先看看吉林省的情况: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吉林,平均每个大学生一年的费用为1.18万元,而2004年该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00元,也就是说,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4个农民一年不吃不喝。吉林省政府研究中心对该省农安县某镇高中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竟有28.7%的学生害怕升入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这些数据证明了即使在声称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的官员所在省份,“上学难、上学贵”也是一种普遍存在。
那么,其他省份呢?《新生代调查》报道说,陕西商人党宪宗对合阳县农村110户农民家庭供养大学生的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四年大学费用需要卖96万个烧饼;110户农户中,11人因高额学费而累死、自杀或病逝;家有两个或三个大学生的农家,往往欠债四五万,有的甚至高达十几万……
从全国来说,“上学难、上学贵”也是一种不争事实,世界上学费开支最贵的是日本,大学生平均年支出为8930英镑。但考虑到日本人均GDP为中国的31倍,日本人的8930英镑相当于中国人3550元的支付能力,而中国大学生每年实际支付却超万元,中国大学生每年的支出相当于日本大学生的3倍,稳居全球第一。
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说服力的。谁能面对这些数据来空谈不存在“上学贵、上学难”?
教育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每个公民都可以享有,决定这种资源的并非金钱而是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笔者以为,空谈不存在“上学贵、上学难”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长期以来,我国弥补市场失灵、调节收入分配的政府再分配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应当履行的公共服务职能迟迟不到位,甚至选择了公共服务的过度市场化,医疗、养老、教育等改革变成了政府向市场、社会卸包袱,以致出现看病贵、上学贵、住房难等民生问题。
没有“上学难上学贵” 何来“上好学难上好学贵”?因此,不承认“上学难、上学贵”的实质就是对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推卸,是对民生的漠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