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
2007年9月28日 山东曲阜 纪念孔子诞辰2558周年大典
解说:
每年的9月28日,一个盛行了两千余年的思想,都会再次焕发出引人注目的光彩;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家族,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一年一度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到2007年已经举办了23届。2007年的纪念活动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全国侨联联合举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
在中国,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祭孔作为一种延续两千余年,并向世界各地不断拓展的文化仪式,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庆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为祭祀者中最大的群体,众多的孔姓后裔和景仰孔子的人们,怀揣着归根的情愫,聚集在孔子故里。而更为令人瞩目的,是来自中华文化圈之外,孔子思想的信仰者、研习者日渐增加。
字幕:
2007年9月28日 浙江衢州 纪念孔子诞辰2558年学祭典礼
解说:
此时,与曲阜相隔千余公里的一座城市里,也正进行着一场规模盛大的祭孔典礼。在全球许多地区同时举行的祭孔典礼中,除了曲阜,规模最大的当属这里。这座城市就是被称作孔氏第二故乡的浙江衢州。据统计,遍布全世界的孔庙有两千多座,但“孔氏家庙”,只衢州与曲阜两座。这说明,生活在这里的孔姓人士也是孔子的直系后代,被称为“孔氏南宗”。
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叫孔祥楷,孔子第75代孙。新中国成立前,曾是最后一代“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2004年,孔子诞辰2555周年的纪念晚会上,由孔祥楷作曲并担任指挥的大合唱《东南阙里》以八个章节演绎了一段孔氏南宗的历史。
“南宗”与“北宗”,横跨了地理上的千余公里,也穿越了历史的千年。
(特效转场)
公元112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凄惶不安的年代,随着金兵的大举入侵,北宋首都汴京失陷,徽、钦二帝被掳。
蔡德贵同期 山东大学教授 《孔子研究》主编
这个时候,(宋高宗)赵构就在应天称帝,在行宫要进行郊祀,这个时候按照常规呢,郊祀的时候要有孔家的人参加,这样就下了一道诏书,让衍圣公孔端友和他的叔父叫孔传南下到扬州去进行这个侍祀。
解说:
于是,孔子第48世嫡长孙孔端友,背负着孔子夫妇的楷(jie 阴平)木雕像,率宗室成员随宋室南渡,并在衢州落地生根。
这一方山水,因孔子后裔的到来而更为儒雅。南宋时期,南宗有六代袭封为衍圣公,许多孔氏子孙也走向民间,活跃于东南诸省,为儒学南渐,理学北传贡献着聪明才智。
蔡德贵同期 山东大学教授 《孔子研究》主编
所以由这种南迁造成了一种局面,就是儒家文化南移,在衢州形成了一个儒家文化的另一个中心,很多大儒都为这个南孔所吸引,你比如包括这个杨万里啊,陆游啊,这个陆九渊,包括大儒朱熹,都去过衢州。
张立文同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
孔子这个仁义的思想,还有爱国的思想,在南方就是福建、浙江得到了大量的传播。这个时候,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解说:
岁月如梭,转瞬间已是公元1182年。这一天,孔子第53世孙,当时的衍圣公孔洙,接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让其回归曲阜袭封爵位的诏令。
蔡德贵同期 山东大学教授 《孔子研究》主编
孔洙的前辈呢,大概有四个衍圣公已经安葬在衢州了,他认为祖先的陵墓他必须守卫,以尽孝道。所以在这个荣誉和家族的孝亲方面呢,他做了一个选择。这样他就放弃了爵位,希望元世祖能把这个爵位赐给北方的弟弟。
张立文同期 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正因为这样,也体现了孔夫子他们子孙后代一种礼让的精神。
解说:(孔庙大门 大成殿 配字幕;孔府;思鲁阁)
让爵的举动深得忽必烈嘉许,他盛赞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至今,在衢州孔府的大堂上,有一块书有“泗淛同源”的匾额。“淛”是(“浙”)古体字,就是今天的浙江。“泗”即泗水,还流经曲阜。而孔洙名字里的“洙”,取自故乡曲阜的洙河,他的字为“思鲁”。
“有教无类”,“教三千而化七十二”,重视教育和文化的思想,绵延长久地濡养着这片土地。而孔氏南迁带来的儒家文化,在加快南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因与当地传统的相结合,化生了具有地区特点的儒家学派,丰富发展了儒学。
蔡德贵同期 山东大学教授 《孔子研究》主编
儒家文化呢,它在南方最大的影响呢,就是义利统一,就是经商的人,不能是光顾自己的利益,不要这个义,所以这种义利统一的文化对周围形成很大的辐射。所以很多商帮,包括这个福建的、浙江的、湖北的、安徽的都受到这个文化的影响,我觉得这一点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影响。
解说:
漫步衢州,依然丝丝缕缕浸润着千年的儒风,历史的足音仿佛还不曾远去。
解说: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栖息地,多少次族群的大交流、民族的大融合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
东夷人作为山东最早的土著居民,通过神话传说、文字记载和地下发掘的相互印证,可以推断东夷这个以鸟为图腾的族群,其最早、也是最强大的部落来自太昊和少昊。至今,曲阜还有少昊陵。
张学海同期 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鲁西这一带实际上是处于东夷集团的前沿,因为东边是海,西边是中原地区,那么中原地区当时来讲,是华夏族团,华夏族团现在考古界认为,它的人文始祖就是炎黄,那么东夷族团,就是太昊、少昊、蚩尤。
解说:(陕西黄帝陵 远山;巨野蚩尤广场 武术展现)
黄帝,公认的中华人文始祖。据《史记》记载,黄帝出生于寿丘,葬于陕西桥山。寿丘就是今天的曲阜。在诸多传说和记载的背后,是古代山东居民逐步向西迁移、拓展的历史。
蚩尤,东夷人的首领,与黄帝、炎帝并称为“华夏三祖”,长久以来被世人作为兵主、战神而祭祀,成为东夷人尚武精神的源头。
传说中,蚩尤经过与炎帝、黄帝在涿鹿、阪泉的两次远古大战,东夷与华夏逐渐实现了部分的统一和融合。
黑场
解说:(《竹书纪年》 迁移的人群 木车轮 殷墟宗庙区外观)
盘庚迁殷,山东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见诸文字的人口、文化大迁移。盘庚,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个王,他率领举国迁徙的出发地叫奄,就是今天的曲阜,目的地是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
山东环渤海一带是商人的发源地,商王朝在早期还保留着不断流动、迁徙的原始部落特征。
李学勤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商代迁都的次数是很多的。灭夏以前,那么有八次,这个以后呢,有五次。商朝有一段时间,有所谓的“九世之乱”,有九个王,在那个时期互相争夺王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个都城也经常迁移,这个比较清楚。而盘庚的迁移就结束了过去的这种乱局,奠定了商朝后来二百多年的基础。
解说:(洹水 殷墟博物馆精美的甲骨、青铜器)
殷墟博物馆坐落在安阳殷墟的腹地,古老的洹水从其东侧蜿蜒流经。站在岸边,仿佛还能遥望到当年迁移队伍由东而来的身影,西风古道,沧桑悲壮。
这次大迁徙开创了商王朝的黄金时代,也使中华民族的早期文化因为交流、融合而大大提升。至今,我们依然能够从甲骨文、青铜器的宏大气韵间,去感知历史悠远的气息。
王志民同期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这个商代东方的文化的中心,应该是在山东这一带。山东的文化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它有一个相互交融和融合的过程,那就大大地提升了商文化的发展水平,这也就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夏商西周这个时期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解说:(战乱镜头 叠《三国志》)
山东历史上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向外迁徙是战国末年和秦朝初年。战乱和秦王朝的暴政使向往和平安定的人们选择了流亡。但是,由于秦已统一六国,四海之内,莫非王土。那些不甘于被征服、被奴役的人们只能走向秦王朝的暴政还暂时无法到达的地方。据《三国志》记载:“陈胜等起,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
葛剑雄同期 复旦大学地理历史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那么当时从山东半岛到朝鲜半岛的迁移,往往是作为一种谋生或者是避难的这些手段,甚至我们记得孔子都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就是说我的道如果在这里行不通,那我可以坐上船到海外去,那么这个海外指哪里呢?主要就是朝鲜半岛。山东是相当发达的,所以从这里坐船到朝鲜半岛,无论北方、南方,都是非常方便的。
解说:(新闻资料 姜太公后裔姓氏图表 后裔祭拜的照片)
2000年6月18日,韩国前总统卢泰愚及夫人金玉淑一行,来到临淄拜谒了姜太公祠。据考证,在上千个中文姓氏中,有七十余个出自姜姓。其中就包括在韩国和朝鲜等地繁衍壮大的卢氏等。
葛剑雄同期 复旦大学地理历史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像汉朝的时候建立了朝鲜国,它就是以移民为主的,就是说基本上建立在辽东跟山东这两方面来的移民基础上。所以在朝鲜半岛以前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条件下边,一般人多以来自中国是为荣的。就是整个朝鲜半岛,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是认同来自中国的根,这根除了血统的根以外,还应看到是文化的根。
解说:(徐福殿 日本徐福会来琅琊台的影像 启航地石碑)
山东胶南琅琊台下,这座依山的建筑叫做徐福殿。每一年,都会有日本和韩国的社团来到这里,探访中日历史上第一个知名航海家——徐福的遗迹。据《史记》记载,徐福东渡日本就是从这里启航的。
刘智刚同期 原中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
在两千二百年前,日本的文化还是一个非常比较原始的过渡时期,确实是徐福进去日本这个时期,日本的文化突然发生了一个大的发展,那么这个大的发展,人们都认为是徐福,或者是徐福同一个时期大陆的文化对日本文化的一个重大影响。所以就被当地的人崇敬为神。一直到现在,纺织庙里供的就是徐福,徐福是纺织之神,医药的庙也是供的徐福,徐福是药神。
解说:
虽然徐福在日本已经被神化,掺杂了大量传说,但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确有大批中国移民渡海到日本。据日本史籍《日本书纪》记载:“召集秦人、汉人等诸番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户人数,总七千五十三户”。
刘智刚同期 原中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
那么到现在为止,还在主张这里的家族就是徐福后代的姓氏是很多的。(00521022)(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对自己是秦朝徐福的后代,他很自豪,他在会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羽田与徐福的关系》,这个姓氏的关系。
解说:(襄樊古隆中 三顾茅庐塑像)
古隆中,位于湖北襄阳城西13公里的群山间。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东汉末年,年过四旬、志在匡复汉室的刘备,为了拜访年仅27岁的诸葛亮,曾经三次走进这间草庐,最终听到了这个年轻人对于未来大局非凡的见解,而三分天下的格局在这场隆中对话中开始了最初的奠基。
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阳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沂南。由于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塑造,诸葛亮在中国已经成为忠诚、智慧、仁和的化身,被尊为“智圣”。
当年,和诸葛亮一样,很多山东人因为躲避战乱而流向南方。
白闪(乌衣巷的巷名 南京夫子庙步行街熙攘的人群 秦淮河 战乱的场景)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句唐诗勾勒出历史的巨变和几个显赫家族的沧桑。南京的秦淮河畔,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贵族阶层聚居区。当年,南渡而来的北方世族大多聚居在这里。其中,尤以琅琊王氏为首的齐鲁世族为多。
琅琊,就是今天的临沂一带。据记载,公元313年,历经永嘉之乱的“临沂诸王”举族迁往国都建康,旧居舍为佛寺,后称普照寺。
当年,一同南迁的齐鲁世族,除了琅琊王氏,还有琅琊颜氏、诸葛氏,泰山羊氏、鲁国孔氏等,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葛剑雄同期 复旦大学地理历史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当时的迁移都不是一个人,一般都是一个家族,还包括他们的附庸的人口,他们的部曲,他们那些奴仆,都一起迁的。(00061924)东晋主要的政治基础是依靠北方的移民的。那么其中就包括齐鲁这一带的世家大族。
解说:
南渡之初,江南世族对以司马睿为代表的北方世族集团采取不欢迎、不合作的态度。时任宰相的琅琊人王导及其家族主动结交当地人士,学习当地语言,融入当地文化,对匡扶东晋王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葛剑雄同期 复旦大学地理历史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南方实际上这个民族很多都不是跟北方华夏还不是一个系统的,但经过这一次永嘉的南迁以后,可以说南方、北方基本上就融合了。对南方的影响,应该琅琊王氏的影响最大,王、谢,那么王的人特别多,一直到后来的书法家王羲之,他们全是琅琊的王氏。
解说:(绍兴兰亭 曲水流觞表演 兰亭序的神龙摹本)
绍兴的兰亭,流水潺潺,似乎仍记忆着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在水边饮酒赋诗的欢畅,正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岁月辗转间,真迹早已不知去向,但《兰亭序》却超越了一幅书法作品的意义,成为中国书法的一座里程碑和不朽的象征。
葛剑雄同期 复旦大学地理历史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那么你看,东晋的南方主要的文人学者还是多以北方移民的后代,应该承认北方那些传统的文化,包括音乐,所谓华夏正声,还要包括宗教信仰,在文化方面,应该是一个很大的中国北方的文化,包括齐鲁文化向南传播的这个过程。
解说:
江南后世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与山东移民的影响以及儒家文化的注入可以说不无关系,而“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积淀着齐鲁文化特有韵味的传统古训,渗透在江南氤氲的水汽间,千年流芳。
解说:
山海关,中原与白山黑水之间的分界线。山东人把跨过这道关口,去寻找、尝试未来的生活,叫做“闯关东”。从清朝前期,到新中国成立,跨过这道关口,或者从海上来到东北大地的山东人累计超过了两千万。
刘德增 山东教育学院院长
那么闯关东呢,有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包括苏北,安徽北部,整个中原地区都存在。但是闯关东的主体是山东人,那么现在根据一些材料推算,闯关东的人群当中80%的是山东人。
解说:(天下第一关 绵延的山)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出了这个门便到了关外大地,进了这个门便是中原。一关之隔,两番天地,两种境遇。当数以万计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在跨过这道关口时,都有着铭心刻骨的感受和经历。
刘德增 山东教育学院院长
他们去放山,去种地,去淘金,去伐木,生活非常艰难。很多人在去的路上是没有路费,没有经费。那么很多人是一个人或者一家人挑着担子,赤着脚,要着饭到东北去。
解说:(冰雪涌动)
山东移民用双脚丈量着迢迢路程,用运气搏击着大海中的惊涛骇浪,在苍茫的原野和山水中开辟自己不可预知的未来。这个持续了几个世纪的移民潮,是世界人口迁徙史上的奇观。一个“闯”字,包含了多少苦难、悲凉和艰辛,又包含了多少勇气、智慧和冒险精神。
高满堂同期:著名剧作家;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编剧
一个闯字当先,就不畏惧一切困难,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和谐相处。应该说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中华民族那种不怕吃苦的精神,另外呢,我们山东人的这种大度,他是这种儒家的,几千年来,形成的这种一贯的思想和做人做事的原则,应该说在闯关东的过程中,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一个精神上的一个引导。
解说:(山海关城墙)
闯关东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地域群体,巩固和开发了一片富强的土地,也塑造了一种流传发扬至今的精神奇迹。
2000多万齐鲁儿女在关东大地图生存,求发展,以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大情大爱,展现了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礼尚义、勇敢坚韧、勤劳勇敢的可贵品质。
刘德增 山东教育学院院长
过去东北文化主要是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渔猎文化。那么山东人、河南人、河北人去了以后,使整个东北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变化,使东北地区变成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文化上把东北地区紧紧地和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联接在一块。
解说:
扎根于这片广袤土地的山东人,赢得了当地所有本土和移民群体的尊重。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里,闯关东的山东人已经化身为勇斗当地恶龙的英雄“秃尾巴老李”,长久以来为人们所颂扬。以致于后来在黑龙江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河上的渡船,没有山东人不开。”
刘德龙同期 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
因此乘客一上船,艄公或者船老大先问一声,船上有山东人吗?如果有人说,有。那就开船了。(10280017)以至于到后来,即使船上没有山东人,也有的人站起来大声说“有,我就是山东人”。
解说:(大槐树写意)
生活在外乡的山东人,大多顽强保存着关于家乡的记忆,保存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这是黑龙江的孙吴县的“平度村”。这个村的居民是举村从山东平度迁移而来。至今,村里所有人都能操一口地道的平度话。
高满堂同期:
当我走进这个村落的时候,我觉得扑面而来的就是这个山东乡土的气息。你看着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脸上都刻着历史,他们一张口说这个平度话的时候,我的感觉特别亲切。
解说:
生命之根,是埋藏在移民血液里的基因密码,哪怕已经在外乡生活了几十年,繁衍了数十代,他们仍然记得,根在山东。
山东,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源头。她的子孙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全世界的山东人及其后裔,已经超过了两亿人。仅台湾省就有百万左右。在美国南加州一地,山东同乡会的成员也达到了两万人。
所有的山东人,都为自己拥有一个共同的根而自豪。
季羡林:
我把济南作为我的故乡来回忆
任继愈:
喝着这里的水长大。
欧阳中石:
自己就热爱这片土地。
高满堂:
我觉得我就是山东人,割舍不断。
贺敬之:
我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