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四川省气象局局长赵广忠在专题新闻会议上,首次就最近两次天气预报出现失误向公众致歉。赵广忠还对记者透露了自己在“三八节”这天的尴尬经历:“"三八节"的头一天,我还特意关注了一下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得知是个晴天后,我特意穿上了平时难得一穿的运动装和家人一起去郊游。
哪知道这天却又刮风又下雨,身上被淋得湿漉漉的,冷惨了。”“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我确实觉得天气预报实在太需要更精准地预测了。”(《成都商报》3月19日)
气象局长反而因天气预报错误而遭受雨淋之苦,这多少带有了些黑色幽默的意味。有尖刻的网友调侃说这是“报应”,相信赵局长自己看到这样的调侃后也会哭笑不得的。
不能否认赵局长向公众致歉的真诚性,但有一点却是需要打上一个问号的:假如赵局长没有在气象局预报的“晴天”里遭受风吹雨淋之苦的话,会不会有他的这一“首次致歉”?这似乎很难说,因为,毕竟是赵局长的这次遭遇,才使得他能够“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并由衷地感到天气预报精确预测的必要性的。
赵广忠局长的道歉很自然地令人想起前不久发生在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身上的“道歉风波”。面对网友们为国家气象局没能准确预报出长达半个月的大雪冰灾而道歉的要求,郑局长内心感到非常不平:“春运混乱为什么要气象局道歉?这要说明白,为什么要气象局道歉?”因为,“我们目前的预报水平还不能对一周以后的天气做出肯定的预报”。言外之意就是说――水平所限,还道什么歉?
郑局长坚决拒绝道歉,当然不是“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而是站在“维护”自身形象的国家气象局长的角度上。南方冰雪肆虐的时候,由于受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郑局长不可能像温总理那样能够深入到抗击雪灾的前线,不可能和温总理乃至普通市民一样对雪灾的危害感同身受,没有“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上,也就未能由衷地感受到自己预报水平有待提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自然也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瑕疵甚至是天衣无缝了――如此心态之下,他怎么不会拒绝网友们的道歉要求呢?
站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和心态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和普通市民一起去吞吃预报失误的苦果,是最有可能生发出责任意识或者愧疚感的,而站在高高在上、孤芳自赏的角度上,则自然会与普通市民的感受隔了一层,也就不会产生出任何自责愧疚的意味。去年日本气象厅之所以为预报错了樱花开放日期而向公众道歉,还不是因为日本气象厅完全站在了公众的角度上而感受到了汹汹舆情?
其实,希望气象局道歉并不是公众的终极目的,道歉不过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公众最希望看到的是,气象局在这种服务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推动下,能够不断提高预报水平,使自己少经历在预报的“晴天”里淋湿衣服的次数,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