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惊现“领导”演员
4 月 17 日下午,第一轮由海阳县选送的大秧歌扭得是激情四射,动感十足。小演员们在舞台中央大放光彩之时,在舞台的侧面背光之处,有那么一个人忘我 地 敲着锣,跟着节奏陶醉着。全场的眼球几乎被这么一个伴奏演员抢走,使他成了场上的主角。据了解,这位热情洋溢的伴奏演员是海阳县文化局 的 副局长,也是本次大赛海阳代表队的领队 ---- 李晶涛。瞧李局长那娴熟的技艺,陶醉的表情,完全丢下了局长的架子,和节目融为一体,怎么看都是一 个 专业演员。
“我本是个文艺人”
据了解,李局长本身就是一名文艺人,在海阳文艺圈中那可是褒奖无数,赫赫有名。李局长表示,自己是身在文化馆,长在文化馆,演在文化馆。在担任文化局副局长之前,李局长一直在文化馆就职,从事了多年的文艺工作,带队并参演大大小小的文艺比赛,获得众人的肯定和嘉奖。年轻时候,李局长曾在中国舞蹈大赛中,将海阳的秧歌带上央视的大舞台,让全国的观众欣赏到来自海阳独特的民间艺术。李局长在其中扮演大夫一角,更是获得了评委的认可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以精湛的舞艺力压群雄,独占鳌头。李局长说到:“不管我是不是局长,我本就是个文艺人,天生就热爱这个舞台。”的确,文艺无界限,只有真正钟情于文艺的人,才能在舞台上大放光芒。
有信心因为有品牌
李局长在观看自己队伍其他的表演时,总是露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脸上永远挂着必胜的笑脸。当问到有没有信心晋级的时候,李局长更是紧握双拳,表示胜券在握。海阳秧歌是山东地区三 大 秧歌发源地之一,海阳秧歌更是以其热情、诙谐的独特表现形式深入人心,海阳大秧歌已经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秧歌在海阳的普及率高达 80% 以上,优秀的表演者更是占到了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在海阳的大街上走着的行人 几乎 都是秧歌达人 。 李局长 说 ,海阳的秧歌向来都从娃娃抓起,难怪台上的小演员们个个都是一套儿一套儿的。李局长表示,不仅自己对比赛有信心,海阳的百姓更有信心,旨在”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的舞台上打响海阳的秧歌品牌。
二、古稀老人的眼泪
题记:眼泪,有的时候或许是悲伤;眼泪,有的时候或许 是 欣喜;有这样一种眼泪,顺着岁月的沟壑,滑落在抽动的嘴角边,与眼眶中的透彻遥相呼应,泛起晶莹的光晕,留下泪水流淌过的纹路,留在旁人心灵深处,这样的眼泪,叫做感动。
“谁不说俺家乡 好 ”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赛事酣畅,比赛节目精彩纷呈,各代表队淋漓尽致的演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地方宝贵文化,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来自生活的艺术的可贵,感动于这些最平凡、最朴实,也最真诚、最执著的民间艺术传承者们。来自聊城阳谷的近十位古稀老人给我们带来的《黄河夯号》正是这样震撼着每一位观众。
《黄河夯号》整个节目是老人们充满韵味、富有节奏感、生活气息浓郁的清唱,除了老人们手中的夯号,没有任何乐器的伴奏,老人的唱调没有悠然的起承转合,唱词也简单,却有一股自然的吸引力, 仿佛 把人带进当年黄河边上的防洪 现场 。咋看起来是极普通的劳作时排遣辛劳的随意的唱腔,而这种艺术形式本身也是来自于此,但是经过岁月的磨砺与提炼,却蕴藏着深沉的艺术张力和深刻的生活体验。 在黄河岸边, 人们编唱出这种简单的生活化的调子,排遣劳累,鼓舞士气,边唱边巩固堤防, 一年又一年, 当年抗洪的年轻人 如今 成了古稀老人,这种由劳作而来的艺术形式也被他们搬上了我们“谁不说俺家乡好”大赛的舞台 , 带给我们震撼与感动。
演出结束后,这个节目 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本场最具特色节目奖,《黄河夯号》以这些殊荣证明了它的魅力。而在这些荣誉背后,令人动容的是一位古稀老人的眼泪。这是一位普通的脸上刻满岁月痕迹的老人,他安静地听完评委的赞誉时,并没有露出加深皱纹的笑容,而是扯了扯嘴角,颤巍巍的流下了眼泪。老人说,年轻的时候打着夯号走过黄河边防洪的辛劳岁月,简单的夯号调子陪伴他走过一个个日出日落,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以另一种形式向人们展示这陪伴自己多年劳作的伙伴,更没有想到会搬上电视。是“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给了老人和《黄河夯号》这样一个机会。
也许,还有很多像老人这样的民间艺术人,他们的艺术创 作 可能很简单,却来自他们最真切的生活感受,然而却没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让他们的艺术创作得到展示、获得大家的认可。来自生活、来自劳动,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打磨的艺术更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保护、传承和发扬。“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展示的是最具地方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形式,在这里,将有更多的珍贵艺术形式得到展示、认可和发扬。“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带给 大家 的将不仅仅只是来自一个老人的感动,更是对民间艺术的全新诠释, 让大家 感受身边最真实的艺术。
三、热情,在“ 谁不说俺 家乡好”中燃烧
什么可以点燃激情?什么可以放飞梦想?有的时候,并不是精湛的技艺,不是绚丽的舞台,更不是娇美的装容。有一束火焰,在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的舞台上空盘旋,熊熊点燃整个舞台,散发惊人的力量和光芒。这个火焰叫做热情。 这 次“谁不说俺家乡好 ” 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聚集了 103 个 来自山东各地的优秀参赛队,每个 县(市区) 都派出了最优秀的选手组成代表队,在 “谁不说俺 家乡好”的舞台上尽情散发家乡的浓郁气息,挥洒来自家乡的问候,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节目,在舞台上大放光彩。每一名演员不仅为了家乡而赛,更是肩负着弘扬和展现家乡民间文化的重任。他们的热情,每时每刻都被映射在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的舞台中,镌刻在所有观众的心灵深处。
无声的热情
在“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第一场的比赛中,有这么一群孩子令所有的人记忆犹新,他们是来自高唐县的一群特殊的选手。他们的世界充斥着静默,没有一丝的声音。就是这样的一群有着笑脸的孩子们,用手势代替耳朵,为所有的人演奏出一段抑扬顿挫的韵律。有一种音乐,代表的不一定是声音;有一种笑脸,代表 的 不一定是无忧无虑。动听的鼓声背后,隐藏更多的是辛勤的汗水和寂静的折磨。就是这些孩子 们 ,用热情为我们奉献了一出无声的鼓颂。
执著的热情
曹县参赛队来了清一色的老年人,他们平均年龄在 58 岁左右,最大的 64 岁。老人们在舞台上挥洒自如,以其优美的舞姿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没有人会想到幕后他们参赛的艰辛。据工作人员透露,这些选手在选择住宿旅店时就是大费周折。在济南省城, 100 元的标准间就已经少之又少,而他们的人均住宿费用每天却只有 15 元,仅仅花了十五元 度 过的夜晚,却让他们在舞台上容光焕发,青春四射。是什么可以让他们抛开物质上的不充裕,是什么可以让他们不畏困难站在舞台上,答案就是热情。曹县的领队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很热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很年轻。”
晶莹的热情
在 4 月 8 日的一场比赛中,来自聊城阳谷县的几名古稀老人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最真实的《黄河夯号》。节目精彩不说,老人挥泪“家乡好”活动舞台的那一幕久久映在我们心中。记得那位老人在面对评委的肯定和观众热情掌声时,流下了晶莹的眼泪,老人说,这是他第一次站在舞台上给大家带来自己的劳动场景,很是激动。这些老人当年都是保卫母亲河的劳动者,今天把这样的一种产生于劳动实践的艺术形式在“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的舞台上展现给大家,不仅是老人的感动,更是我们所有人的感动。老人用长满劳动印记的双手,用嘶哑的夯号声,用真挚淳朴的泪水给我们展现了参与的热情。
用热情灌溉舞台
在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的舞台上,有这么几个人,用自己的知识给“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所有演员带去了进步的阶梯,他们就是“谁不说俺家乡好”活动”的评委们。他们是剧团的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编剧,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等等,代表着 山东省 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平。每一场的比赛中,评委们都毫不吝啬的给予演员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也不时地褒扬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甚至遇到好的节目时齐身起立鼓掌。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灌溉着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的舞台,让所有参赛的演员可以在这里获得更多的帮助,也更好地推动了山东地方文艺的进一步发展。胡玉平老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为山东的地方文艺和民间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的传统文艺,也更好 地 保护了我们山东本土的一些濒危曲种。薛冰老师更是表示,看到有这么多未成年人演绎传统的山东民间文艺,感到很是欣慰,也让他看到了我们山东的民间文化代代传承的希望。
用热情描绘舞台
台前幕后皆是戏。“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的全体工作人员组成了“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中最庞大的队伍,他们不在舞台上载歌载舞,也不在评委席中指点江山,却时刻出现在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的各个环节上,这就是他们,在灯光不需要闪亮的地方,在掌声不需要热烈的地方,为描绘出最完美的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而默默无闻 地 工作着。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互相联系着,旨在做好任何一个属于自己的环节,在舞台四周,时刻充溢着我们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可以驾驭整个舞台,他们可以策划每个细节,他们可以让舞台变得绚丽多彩,他们还可以让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大放光芒。最重要的是,他们每天都可以让自己带着笑脸,因为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的舞台是一幅美丽的画,想象中的蓝图正在一点点地被大家勾画出来,看着自己的作品被众人肯定,这是每一个工作人员最美好的心愿。“我们用热情描绘舞台,舞台才会绽放光彩。”或许现在,这是每一个 “谁不说俺 家乡好”活动工作人员最真实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