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的中学教师范美忠在经历过地震后“表白”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我也不会管的。”“这或许是我的自我开脱,但我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我还告诉学生,‘我也决不会是勇斗持刀歹徒的人!’”这些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论坛上炸开了锅。(5月25 日 《新快报》)
综述网上的意见,大致有:一,地震了老师先跑了是一种本能,是未经受过必要训练的普通人大多数的临机反应模式,无可厚非。二,你自己的生命也很重要!你有救助别人的义务,但你没有冒着极大生命危险救助的义务,如果别人这么做了,是他的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如果你没有这么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没有错!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从利害权衡来看,跑出去一个是一个!三,范先生失职了,不适合当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第四十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四,范美忠逃跑之后,他原本可以保持沉默,但他没有,说明他能直面内心,难能可贵。五,逃跑后还要“洋洋自得”地自我表白,实在不明智。
我们先不必预设答案,判断谁是谁非不仅困难,也不必要。光看论辩的鲜活程度,就能极大地激活人们的参与热情。在这里,每一种表达,都慷慨激昂;每一种观点,都有站得住脚的理由;每一个角度,都得到了深度解读。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助于各种思想的互相碰撞和交融,从而形成各阶层人物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因此也就有助于新时代的道德大厦的重建,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大家对改革开放之初的大辩论局面应该记忆犹新。当时,不仅有高层发起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也有来自民间然后风靡媒体的“人的一切努力,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他人”这一话题的大辩论。这样的辩论,如怒潮翻涌,涤荡着每一个人的心胸,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思想大解放的先声,对开创理论、道德、社会新局面的意义不言自明,无须赘述。
当然,范美忠的“逃跑论”,形成的规模和影响还远远达不到那个程度,但是,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我们这个社会自由言论的一次预演和言论开放程度的标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