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特别是青岛的很多网站上,赫然挂出一道醒目的帖子:“国内第一个不捐款而被辞退的人竟然在青岛!”“四川出了个范跑跑,青岛出了个赵光光”更是不胫而走。紧接着,这个“赵光光”几乎被网友们的口水淹没。(中国新闻网6月12日)
“赵光光”何许人也?原来,此君姓赵名坤明,是青岛某外国语学校聘任的副校长。学校高调辞退他的原因,主要是他赵副校长拒绝为灾区捐款,“引起了很坏的影响”。而据赵坤明称,校方从未跟他签订过劳动合同,也没为他缴纳过“三险一金”。因为看不起校长的为人,他屡次要求辞职未果。至于不参与学校捐款,则是基于对学校的一些做法不认同。而此前,在青岛和淄博,他先后捐了1200元。
仅凭直觉,我相信赵坤明所言不虚,而学校的做法倒可能另有玄机。
首先,为地震灾区捐款的前提是自愿。在赵坤明已为灾区捐过款的情况下,校方却以拒绝参加学校捐款为由将其辞退,无疑是行政权力对道德行为的一种绑架乃至“公开审判”。这,不仅明显有违慈善要义,甚至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所以如此,恐怕与赵坤明和校长存在过节,且让对方感到十分恼火有关。因此,不能排除校方试图借赈灾这股东风,将赵坤明弄得灰头土脸,斯文扫地的可能。
其次,眼下,秋季生源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类学校都在千方百计地炫耀自己的办学力量如何了得。这家外国语学校想必也不例外。在当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为汶川灾区频施援手的语境中,有什么比辞退“赵光光”更能成为放大学校形象的“重大举措”呢?你想啊,一所因辞退“赵光光”而充满“爱心”的学校,通过互联网快捷而强大的传播功能,能不在一夜之间被炒得尽人皆知么?
事实上,赵坤明有辞职、拒捐等方面的权利,校方也有依据相关法规辞退,乃至开除他的权力。但问题是,权力不能漠视、打压权利,更不能把“拒绝捐款”作为辞退一位公认“很有才,能力比较强”的副校长的理由,并以此达到某些未必怎么纯正的目的。在此,我倒想奉劝广大网友:千万不要一哄而上,忙着谴责“赵光光”其人,不妨先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