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汶川地震后,人民网跨国公司在一篇文章中推出了“对跨国公司赈灾表现”的调查,从公众的投票结果看,截止至6月10日,持“只对少数跨国公司在赈灾中的表现表示认可”的人数占了52%以上,而认为跨国公司已经做得很好的公众仅占6.3%。52%这个数字是在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正式辟谣“铁公鸡”后降下来的,此前曾高达70%以上。
公众高度关注跨国公司赈灾表现
从捐款新闻及相关新闻流量和网友留言分析,公众对跨国公司赈灾行为表现了强烈关注,甚至出乎媒体人士预料。人民网跨国公司频道5月16日推出的《惨烈震灾面前,跨国公司在做什么》专题策划,访问量巨大,5月22日17时,人民网首发的《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谈国际铁公鸡》一文,更是引人瞩目。有关公司捐助震灾的新闻,基本都排在频道新闻访问量的前列,编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读者对公司赈灾行为表现的热切关注,而网友留言更直接地表达了广大公众的声音。
仅3.7%受访者对外资企业最为满意
5月24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对北京市民众进行了拦截访问,共回收有效样本519个,调查结果如下:
根据调查报告,民众对企业在此次赈灾活动中的捐赠行为满意度高达99.8%,其中,非常满意占到29.5%,比较满意54.6%,一般满意15.6%,不满意的仅有1个样本,占比为0.2%。调查还发现,38.2%的受访者对所有企业都很满意,有31.3%的受访者对国有企业最为满意,23.2%对民营企业最为满意,仅有3.7%对外资企业最为满意。
公众对美、韩、欧企业印象最差
在救灾方面,受访者印象最好的海外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依次是:港澳企业(24.1%)、台湾企业(20.1%)和日本企业(17.5%);印象最差的依次是:美国企业(33.1%)、韩国企业(21.6%)和欧洲企业(15.1%)。
74%的公众积极评价公益营销
对于有些企业以积极抗震救灾来宣传企业,40.9%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认为企业就是要实现社会福利和企业利润的“双赢”;33.8%认为可以理解,这毕竟比其它营销方式高明一些;25.3%认为过于功利,如果操作不好可能会让人反感。
1000万元成为公众评判企业责任的一个重要指标
此外,一些专业研究公司在5月17日~5月18日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1242个有效样本和10个深度访问,汶川地震后,公众除关注受灾群众的救援情况,也非常关注企业的赈灾行为,有96.5%的被访者表示关注企业在此次赈灾行动中的表现。同时受访者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捐款数额以1000万元成为公众评判企业责任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们认为企业最应该做的赈灾行为包括:捐款(占50.8%)、重建(占24.5%)、捐物(占18.8%)。企业捐款多少才符合公众的预期呢?有49.24%的被访者认为大企业捐款可以在1000万元以下,32.29%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在1000万~1999万元之间。不过,有40%的深访者表示:“对于这些大型企业,捐款1000万元才是好的。
企业抗震救灾行为对消费者的影响
绝大多数消费者表示,会因为企业在赈灾中的正向表现,而增加购买其产品的可能性。企业的赈灾行为对消费者的影响非常大,在96.5%的关注企业社会行为的人群中,只有12.2%的人表示中立;在86%为企业正面行为而产生印象的消费者中,超过75%的消费者认为会增加购买其产品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