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后海胡同深处的“九门小吃”,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翻译各种小吃的英文名称“九门小吃”汇集爆肚冯、年糕钱、小肠陈、月盛斋等十六家北京老字号,奥运期间将有官员、裁判以及夺冠的中外运动员到此一饱口福。“比如豆汁,可以直接译成‘绿豆煮的汤’,但我们在考虑就把它译成‘北京可乐’,这种翻译简短而又形象,可以借助可乐的意象让外国游客记住豆汁。”“九门小吃”董事长侯嘉说。(7月10日中新社报道)
传统小吃豆汁拟被翻译成英文版“北京可乐”?侯董事长,你别逗了!
豆汁和可乐,根本风牛马不相及。不说别的,单是那个味道简直就是天渊之别。可乐是甜的,可豆汁是什么味道我至今无法形容——我只喝过一回,然后再没敢碰过,那味道不是一般的怪异,实在无福消受呀。
豆汁就是这么个奇妙的东西。喜欢的一天不喝就感觉少点什么,喝不惯的尝上一口难受半天。这是特色,也与长期形成的“文化底蕴”有关。对豆汁,喝不喝是个人的自由,喜欢的尽可大快朵颐,不喜欢的也不必强求。可是,如果你非要把豆汁翻译成“北京可乐”,外国友人不明就里,很容易误以为是像可乐一样的甜水水,“咕咚”来一口,恐怕想不涕泗横流都不行——这是否有“误导”之嫌呢?同时,这也不利于豆汁的推广。据老北京介绍,豆汁是初尝难喝,可只要慢慢品尝,越喝越好喝、越喝越有味道。你现在一下子就把别人喝怕了,恐怕以后就不敢再尝试啦。
另外,把豆汁翻译成“北京可乐”,有点小家子气。豆汁被很多人视为北京小吃之魁,干嘛要低声下气地跟可乐攀亲戚?侯董事长也表示:“吃不吃是个人选择,但我们一定保留最纯正的味道,用这些告诉别人‘这就是北京’,‘这就是北京小吃’。”可这名字一起,立马就显得矮人一头了,还怎么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这就是北京”?
针对传统餐饮产品的英文翻译问题,这些年来没少引起争议,也没少闹笑话,曾经有人把“童子鸡”翻译成“没有性生活的鸡”,笑得我肚疼三日。千万别小看这个翻译问题,译得好事半功倍,利于宣传、利于推广;译得不好徒增笑料不说,还会害了传统美食。“信、达、雅”是翻译界公认为的对翻译的基本要求,翻译文学作品或理论著作等大部头的时候要力求达到,在翻译包括中华名吃等在内的产品名称的时候也不可马虎。另外,我认为在“信、达、雅”的基础上,还应该加上一条:要挺直腰杆、开阔思路,不要老是试图攀附外国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