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
意大利人,元朝初年,他从东向西走,沿着南道,曾经过罗布泊。
普尔热瓦尔斯基 俄国探险家,曾五次来华探险,并死于第五次探险途中,其中第二次探险活动主要在罗布泊地区。他宣称他发现的罗布泊是一个淡水湖,位置在我国地图所标明的罗布泊的西南方。1878年返回欧洲后,他以自己对罗布泊的考察,引发了一场国际地理学界的争论,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李希霍芬
德国地理学家,柏林地理学会主席。他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新发现(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提出质疑,认为普氏所考察的并不是罗布泊,罗布泊应是咸水湖。他写有地理巨著《中国》,成为著名词汇“丝绸之路”的缔造者。
斯文•赫定
瑞典探险家,1900年和1901年到罗布泊考察。他提出罗布泊是典型的游移湖的观点,认为罗布泊的迁徒以1500年为历史周期。斯文•赫定还发现一座古代城市的废墟,即楼兰古城。
奥立佛•斯坦因
英国探险家,1906—1907年在罗布泊地区发现大量的古代文物,据考证后确认是《史记》、《汉书》中一再提到的楼兰城的遗址。
亨廷顿
美国气象学家、探险家,1905年到罗布泊地区考察。他认为罗布泊是一个盈亏湖。
对罗布泊的研究
地理学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记》的插图中标明塔里木河汇注孔雀河下泄罗布泊。
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哥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国人邦瓦洛等,都考察过罗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写。
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见,错误的认定,卡拉河和顺湖即中国古记所记罗布泊。他的学生科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
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对的观点。
接着,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统的提出一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饱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
除斯文.赫定外,美国人亨庭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伦。
中国学者陈宗器发表了“交替湖”的观点,而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则试图用构造运动来做解说,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了一个世纪。
1930-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黄文弼,陈崇器,赴罗布泊实地考察,还实测了地图。
我国科学家近年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3600年仅1.5厘米),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这说明,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国内探险家
1981年6月,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此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
1985年,石油物探地调三处1832队在此被风暴围困4个昼夜,最后不得不求助空军实施空投援救才得以脱险;
1996年6月,著名探险家余纯顺在此作孤身徒步穿越探险时不幸遇难
李永生,这位著名骑车、徒步综合考察中国的独行侠,从2001年5月17日到6月29日,共用4O余天时间,到罗布泊地区进行探险考察。他从4条不同路线进入罗布泊,行程l千多公里(地图上直线距离7OO公里),历尽艰险,成为只身勇闯“生命禁区”的成功者。
2008年10月 十年徒步中国的行者雷殿生将徒步穿越罗布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