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宝杰是内蒙古扎兰屯市鄂伦春民族乡的狍子养殖户。这已经是陆宝杰驯养到第四代的狍子了,狍子的野性依然锋芒毕露将他置于危险境地。提起当初养殖第一代狍子的经历,陆宝杰至今心有余悸。
内蒙古扎兰屯市鄂伦春民族乡是鄂伦春人的主要分布地之一。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世代居住在山岭上,作为狩猎民族,鄂伦春族传统的食物主要是野兽肉和鱼,其中食用最多的就是狍子肉。
2003年8月,狍子被国家列为可以商业性经营利用的野生动物后,当地开始对它进行人工驯养。陆宝杰是民族乡猎民村的村民,取得各种合法养殖资格后,他成为全村第一个驯化野生狍子的养殖户。因为没有经验,每天如何给狍子喂饲料成了陆宝杰两口子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即便天天提心吊胆,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莫名其妙的死亡还在不可遏止地陆续上演。孙乃生也是扎兰屯比较早的狍子养殖户,他们家同样有过跟陆宝杰一样的遭遇。当时一只狍子的成本就达到了2000元,眼看圈里的狍子就快死完了,陆宝杰找到扎兰屯市兽医防疫站,经过对狍子的饮食化验,这才知道死亡原因。
对野生狍子的特殊习性,这还只是最初的了解,接下来,养殖户们领教到了看似温顺的狍子,还有不为人知的厉害之处。经历了一系列惊险和损失之后,陆宝杰等人各自摸索出一些经验,并开始尝到甜头见到了收益。此后,上门来买狍子的客户络绎不绝,价格也是一路飙升。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近年来狍肉的市场价格。2004年狍肉每公斤批发价格为90元;2005年每公斤100元;2006年每公斤110元;2008年则上涨到120元。按照常理来说,眼看狍肉和种狍这么俏销,价格也很可观,当地的养殖户理应大力发展这个能大把赚钱的致富项目。然而,在内蒙古扎兰屯市,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只是羡慕他赚钱,却宁愿去养经济效益明显低于袍子的传统牛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资金和技术的各自封闭,使得很多农户无法化解养殖狍子的风险。有人望而止步,有人中途而废。到2007年,扎兰屯市狍子养殖户仅30多户,狍子总数量仅1000多只。因为数量少,今年,在内蒙古扎兰屯市,一些中高档饭店想以每公斤100元的价钱成吨收购狍子肉,但却找不着货源。一些狍肉制品专卖店也经常出现断货。
扎兰屯市大河湾镇的陈国才早就盘算着养殖狍子,2008年11月,他和同乡乘坐了4个小时的火车,来到狍子产地之一的内蒙古扎兰屯市鄂伦春民族乡,找养殖户购买种狍。然而,来到养殖场之后,陈国才发现,即使出3000元一只的高价,买60只狍子的计划依然无法实现。
由于全市的狍子养殖户少而分散,相互之间也缺乏横向沟通和合作,一些家里有多余狍子的养殖户却不知道有人求购的消息。导致客户买不到狍肉或种狍的现象经常出现。而在河北省围场县,情况则完全不同。围场县有近200个狍子养殖户,卖狍子成为大多数养殖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样存在投资和技术方面的风险,同样是养殖和销售狍子,客户到这里则总能满载而归。
王玉山是河北围场县的一个狍子养殖户。半年前两个客户就向他预定了40只狍子,可当时圈里仅有的20只还要留着繁殖。于是他就从其他养殖户那里凑足数量卖给了客户。
从那以后王玉山产生了一个集体销售的想法,2005年在他的号召下,十几个养殖户组成了养狍协会,目的就是集体销售,王玉山担任了会长。他们把自己的协会和养殖情况上网公布,一些媒体做了相关报道,围场成了全国第一养狍基地。更多的客户慕名找到协会,养殖户也在迅速增加。
客户向协会预定了狍子之后,协会把每个养殖户预计卖狍子的数量登记在册,集体销售。有人因为数量少不够卖发愁,还有人因为数量多卖不了而发愁,养殖户李维明家的狍子一年来繁育到了30多只,原有的圈养场地一下子显得狭窄了。狍子繁殖过多,已经超出了圈的承受力,李维明想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心急如焚的李维明找到协会帮忙。当时正好有客户预定2005年的种狍,协会就提前帮李维明卖了20只,赚了一大笔钱,既缓解了场地的问题,手上还有了活动资金来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除了集体销售,让养殖户的收入得到保障,协会还统一组织防疫,统一传授养殖技术,加强管理,这样一来,风险大大降低,农户养殖狍子信心倍增。仅2005年一年,围场县养殖户就迅速增加了50多户。到2008年,已经发展到近200个狍子养殖户。
俗话说,“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狍子这一野生动物的养殖是属于小种养殖业,由于其成本高风险高,而不能快速成为一个产业。要想长足发展,光靠养殖户个体单打独斗力量毕竟有限,而成立协会相互帮扶统筹管理,则不失为一个带动农户搞养殖致富的好办法。不过,我们也提醒野生动物养殖户,必须与消费市场对接,根据市场行情的多变性,决定野生动物饲养的方向以及做出进入或退出该市场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