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张冬
我一直有一种反精英主义的文化观念,因此,我是毫不犹豫的接下了“第五战区”的选题。在我看来,除了后来进驻的汤恩伯部,第五战区是不折不扣的“杂牌”部队当家,这样的一种抗日部队能够如此顽强的抵抗日寇,实为一次壮举。
蒋介石的眼中只有中央军,这恐怕也不能仅仅说是蒋介石个人原因。在当时,除中央军外的部队,他们得不到中央的武器补给;但同样,中央也难以指挥这些部队。军阀部队保存实力的弊病在抗战的大前提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身为军人者,则保家卫国,这无可厚非。但很难想象一支部队会因为军纪差、武器差、战斗力差等等因素而被排斥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之外。在抗战初期,川军的名声的确如此,已经沦落到没有战区肯接受的境地。
李宗岱所在的西北军情况好一点,但同样武器差,29军的大刀出名,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如果这些所谓的“杂牌”部队就此沉沦,那不用说了,他们的确人如其名。但他们拒绝沉沦,他们选择知耻后勇,哪怕手里只有打不响的汉阳造和铁片磨成的大刀。
这是最打动我的。更何况还有在临沂、藤县、台儿庄的三场血战。
临沂一战,前有庞炳勋死战不退,后有张自忠不计前嫌,星夜驰援;藤县一战,王铭章高喊“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杀身成仁;台儿庄一战,中国守军全凭血肉之躯,全歼矶谷师团师团主力约一万多人,但胜利的代价是如此之大,中国军队损失将近两万人。臧克家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台儿庄,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
我几度沉浸在战场上的热血豪情之中,不管是哪一仗,我都相信,士兵们无不杀气腾腾,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死都不怕,还怕几个小鬼子!
这时候,他们不是战斗力低下“杂牌”军,而是一群张牙舞爪的下山猛虎。
片子里的情节难以回放当时的场景,大胆想象一下:或许有位战士已经赤膊上阵了,他双手握刀,砍得小鬼子四处逃窜;或许有位战士已经被日军压在身下,但他一口咬住小鬼子的耳朵扯下来;或许还有位已经奄奄一息的战士,他拼尽最后的力气,拉响了手榴弹……小鬼子狠,那我们就比他更狠。
这该是怎样的一场战斗!
这里有兄弟情深、有报答知遇、有同仇敌忾、有血战至死……所有的情愫交织起来,第五战区完成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打鬼子的战斗,而是在民族危亡之际的一场精神洗礼,它如此完美的诠释了这场民族战争的内涵——只要鬼子还在,他们就要继续打鬼子,直到把他们赶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