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点,是日军稳固占领区的桥头堡,它们如铁网般盘踞。拔掉这些据点,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重要工作。拔据点的故事都很传奇,日本人虽然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胜利,但在局部的拔据点战斗中,却有不少失败的经历。这一集,讲述了几个神奇的拔据点的故事:王刚的果断,王扶之的机敏,曾思玉的才智,总之,他们值得我们敬佩和敬仰。
编导手记:鄢郁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条短消息,让我为“抗战”写编导手记,这可把我难住了,我哪儿写过编导手记啊,对于我这种一句话超过十五个字(含十五个字)就得抄书的人来说,实在太难了。
于是我打算偷懒,上网查了我的同行前辈是怎么写的,于是我查阅了婚恋类、科普类、历史类、民教生活类等等电视栏目的编导手记,发现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彻底把我搞迷糊了,到底是用余秋雨的哀叹式写法,还是王朔的混不吝式写法,还是赵树理的唠嗑式写法?
是马尔克斯那种一大长句子不加标点看得我晕头转向还得分析主谓宾补定状的写法?还是张路老师评球似的微笑写法?呵呵。
总之,我被搞糊涂了,只能硬着头皮胡来了。
接到总导演海若的电话,让我做“拔据点”这个片子的那天,是我和老婆去登记结婚的日子,所以抗战之“拔据点”对于我而言,意义是很不同的(到底是个怎么意义不同,我就不告诉你),加之那时我正装修房子,一边编片子一边盯装修,体力脑力都明显开始不着调了。周二例会时,同事们汇报工作进度,台儿庄战役张自忠及时赶到了,飞虎队也来到中国了,只有我,汇报工作的同时,还得跟工长说防水要从新做,地砖的找平有问题……我开始担心崔老师要是看到我写这些,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原谅我废话说了这么多,拿到策划的时候心里还没意识到抗战是那么难做,尤其是从“口述历史”的角度,怎么入手?我很犯难。想必有些同学还不清楚“据点”的构成,我就不在这里浪费篇幅了,大家可以直接看片子,那里面用了一种非科普式的方法给大家讲解了据点的构造。
日本人欺负在敌后的八路军没有重型火力武器,修起了很多碉堡,对于腰上就别着几颗手榴弹,打枪还得数着子弹打的八路军而言,确实难度很大。好在大部分据点里的日军人数并不太多,伪军也不太着调。
所以要拔据点八路军要开动脑筋才行,智取强攻、精神战、化学战甚至要打生物战。
冀中地区好多游击队为了拔据点,到了夏季,就把青蛙轰赶到据点附近,白天游击队在据点周边敲锣打鼓,晚上就让青蛙叫个不停,日军的精神负担之重可想而知,据点没用多久就拔下来了。
当然,八路军要真是强攻也确实不是吃素的,不仅分工明确而且作战前还会进行模拟实战,直到把战术战法练得熟练了,才会夜袭据点。强攻夜袭往往非常奏效,一夜之间就把据点拔下来了。
其实我一直想在片子里讲一个一个人拔一个据点的故事,这样的事迹现实中也有,山西一个民兵为拔一个只有一名敌人的据点,在那里白天黑夜地奋战了很久。不过没有这方面的支持,所以只好作罢。好在片子中的亲历者讲述的个人经历非常精彩,听他们的讲述,你甚至能听到子弹划过夜空的哨声,这些经历在大历史中犹如一颗颗沉在河底的鹅卵石,即便河水枯竭,这些鹅卵石也会证明,那条河水曾经多么清澈美丽。
最后,借用于丹婶婶经常答记者问的一句话来作为手记结尾。
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