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们,不能拿枪打仗,他们用的是笔和喉舌。抗战中的知识分子们,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良心。本片以闻一多先生在抗战期间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他的喜怒哀愁、他的家国情怀还有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这样一群生逢乱世的知识分子,正是用属于知识分子的方式,实现着他们保家爱国的抱负。
编导手记:赵慧
“观中国“五四”之后十几年的历史,我们不由得想要哀叹中国是何其的不幸,为何有这许多凶狠残忍之恶狼环顾四周?!
而看中国精英们在这十几年里为国家,为民族殚精竭虑,斩荆披棘;我们又不由得感叹中国是何其的幸运,若非如此,短短十数年间焉得这许多无双国士?!”
这是整理文稿资料时看到的一段文字,它让我的心犹如针扎般疼痛,这其中还夹杂着些许伤感和悲凉,那天正好是清明节。
2010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师相继离去,他们的学术,文化,精神,会不会随他们的远去而消亡,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还会记得他们的成就,思想,良知,甚至于他们的争议。应该说,这期节目的创作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开始的。
节目创作伊始,我一直固执的认为,闻一多的一生是个悲剧,作为一个学者,学术是他的终身事业,但最终他却为政治所缠绕。在诗歌《红烛》中,闻一多曾经期望诗人能有红烛一样的境界。最终他如自己向往的一样,在黎明前最浓重的黑暗中,燃烧了自己。
回首闻一多在抗战时期走过的路,却发现他和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注定要与整个国家的时代风浪休戚相关。家国天下的情怀是知识分子共有的特点,而热情浪漫的闻一多却表现的更为强烈。
写下编导阐述的时候,我一直在思索,抗战中,为什么要成立西南联大这样一所大学?日军飞机频繁轰炸,物价不断上涨,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子?中国知识界对抗战中的西南联大发生兴趣,不仅因为他为战时和以后的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更在于这西南联大为中国知识分子养了“士”气。这个士气到底是什么?创作中,我一直在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