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延安保育院的几十个孩子离开亲生父母,由保育员们带领从延安炮火中撤退。我军旅长肖汉平接到上级命令,把营教导员李楠从前线调来,派她和警卫员丁大勇去寻找并护送这些孩子去解放区。这些孩子每个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亮亮的父亲已经牺牲,母亲负伤,危在旦夕;丹丹是个孤儿;院生是母亲被打出家门后生在保育院的;冬来的父母都在前方打仗,老红军罗桂田、陕北妇女赵玉霞、14岁的小保育员湘竹为保护、带好这批革命幼苗付出了全部的爱。李楠寻到他们后,看到这支队伍婆婆妈妈,拖拖拉拉,觉得不如带兵打仗痛快!过去痛苦的经历也使她回避了对孩子的爱。在古长城的烽火台上,李楠看到在战争中失去妻子和儿子的肖旅长对生活充满信心,虽身负重任,但与孩子们在一起时,却显得那样开真,表现出对孩子们真挚的爱。特别是当得知亮亮的母亲阵亡,想到她生前的嘱托,李楠的内心更是深受触动。可在保育院与大部队分手,肖汉平向她表示爱慕之情时,她却回避了。她为何这样做?在罗桂田牺牲前,她向他吐露了真情。罗桂田像父亲一样帮她消除了内心深处的隐痛。最后,在表彰保育院的大会上,孩子们亲热地称李楠为"李妈妈"。亮亮有了李楠妈妈,又有了肖汉平爸爸。其他孩子也都找到各自的家。 幕后制作 影片描述解放战争时期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队伍,冲破艰险,安全撤出包围圈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它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塑造了较多富有个性特色的人物,使之具有较大的思想容量,深化了作品的主旨。 该片较突出表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包括母爱、同志爱、男女之爱,都做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使之充满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该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1947年,延安保育院的几十个孩子离开亲生父母,由保育员们带领从延安炮火中撤退。我军旅长肖汉平接到上级命令,把营教导员李楠从前线调来,派她和警卫员丁大勇去寻找并护送这些孩子去解放区。这些孩子每个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亮亮的父亲已经牺牲,母亲负伤,危在旦夕;丹丹是个孤儿;院生是母亲被打出家门后生在保育院的;冬来的父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