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先生在他写的这部分报告中说:随着长江干流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和沿江堤,闸工程的建设,生活在长江的河海间洄游的鱼类如鲟鱼、鲥鱼等珍稀鱼类已大为减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原产卵地原在上游合江至屏山,长约800km,原有16处产卵场,葛洲坝电站建成后,虽然在葛洲坝下游形成了人工产卵场,但符合中华鲟产卵的三个条件,即9-13m水深、稳流与卵石的产卵场面积大大缩小,仅为原有的1-2%。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产卵场原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产卵季节为3月-5月,习惯在河滩砾石间产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产卵场在长江上游岷江和嘉陵江等支流,卵具微粘性、散布在石块缝隙中发育,幼鱼可随江飘流到中下游及通江湖泊。若在这些河段建设水库,河滩将被淹没,原有的产卵场被破坏,将直接影响这些珍稀鱼类栖息地和洄游通道。
翁立达先生曾是长江委员会的高官,在长江上工作了42年。现在是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长。这份报告中,电站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节是他写的。今天在凤凰台的电视镜头前,他诚恳地说:三峡工程有利也有弊,但他个人认为,弊大于利。关于利,翁先生更多地强调的是它的防洪功能。他说:兴建水库后,通过人工调控,减少了洪水灾害,提高了水利用的保证率,但同时减弱了河道的自然洪枯过程,而水生生物的生境需要有一定幅度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常与生境的复杂性有直接的关系。河道周而复始的洪、枯现象是河流和河道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洪、枯演替引起了河流水位、水温、水量、含沙量和消落带等的变化,这也是维持河流自然生境的需要,是维系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长江上主要的经济鱼类--四大家鱼的产卵和产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温和涨水等环境因素,在四月底至五月初的繁殖期,如果水温不到18℃,即使涨水也不产卵,如达到合适水温,遇河流水位陡涨,可刺激家鱼产卵,产卵规模与涨水幅度正相关,鱼卵在随水飘流过程中发育、孵化,飘流距离可达300-400km,但流速需大于0.2m/s以上,否则鱼卵和鱼苗会下沉而不能正常发育,像这样产飘流性鱼卵的鱼类,在长江干流有20多种。当河道转变呈水库后,因河滩淹没,产卵场减少,流速减缓,鱼卵将难以飘流孵化。
翁先生说: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由大坝与水库的形成而引起。工程的兴建和水库的形成将部分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从而使河流的生态与环境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对流域的生态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是短期、可逆的,有的则是长期、潜在和不可逆的。
不过,这份给长江体检的报告中也说到: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梯级水库对生物的影响更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由自然生境转变成人工环境后,在自然生境的破坏,人工环境的形成的过程中,一些生物会通过自身调整以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但另一些生物会因不适应新的生境而发生退化或消亡。由于河流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各种生物均有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因此一个物种的消亡,必然会影响其它生物的存亡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大坝及水库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水库建设的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观测和研究才能有深入的认识。
站在长江三峡的江上,翁立达和章琦在接受凤凰台记者的采访中,都谈到了为长江立法。特别是章琦先生,2004年曾经发起过一次长江万里行,行后,他主编出版了一版集子,书名是《长江清中国兴》明天我会说说这句话的由来。
在写《今日三峡》时,我巨大的遗憾是已经两天了,大江不是雾锁,就是天灰得让我们只能在心里畅想着江源的蓝天和白云。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