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玺同期:
当时的政治形势是什么呢?你看《左传》里边有。“南夷与北氐交,中国不绝若线”。中国就是华夏。南边来打来的,北边打的快交在一起了,中国呢,不绝,还没断绝,就像一条线一样了。所以“尊王攘夷”的口号是什么口号呢?是华夏族的自救运动。
解说:
带着这样的雄心和使命,齐桓公逐步成就了号令诸侯、雄霸天下的伟业,位居“春秋五霸”之首。在总结自己的霸业时,齐桓公曾志得意满地说:“寡人南征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王志民同期:
九合诸侯,他是用会盟的方式来把这些诸侯团结起来,征伐少数民族。
孙开泰同期:
一匡天下,这个匡天下是匡的谁啊?是帮周天子匡天下。
【画面:孔子闻韶】
解说:
公元前517年,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来到齐国,这时,管仲已经去世了一个多世纪。在与弟子的一次谈话中,孔子对管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张传玺同期:
说是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就披着头发,衣襟从左边开了,不是从右边了,就变成少数民族了。就是说如果不是齐桓公、管仲他们出来领头尊王攘夷,把少数民族打退了,我们都完蛋了。
宣兆琦同期:
这就可以看到齐桓公的霸业不仅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稳定作用,而且对保留、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是功莫大焉,对中国的文化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画面:大景,远古甲骨,太公壁画,与莱争丘,海岸,日出,《史记》,《汉书》,姜太公祠】
解说:
其实,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不仅是齐桓公和管仲所铸就的强大齐国,更是蕴含于富民强国思想深处的变革、开放、务实和兼容。而这些根本性的特点,早在齐国建立之初就已经埋下了根基。
公元前十一世纪,即将出猎的周文王做了一次占卜,卜辞上说:“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当文王行至渭水北岸,一老者垂钓岸边,白发飘飘,气度不凡,文王上前施礼、同车而去。这位老者便是日后辅周灭商的开国功臣姜尚,人称姜太公。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姜太公因首功被封于齐地营丘。然而,太公的人马尚未到达,一个名为莱夷的强大部落已经对营丘虎视眈眈,一场战争即将爆发。
张传玺同期:
莱夷,那是东夷之人的。
宣兆琦同期:
当时的齐地是东夷人的家园,是对周王权构成威胁的一股重要的力量。
解说:
两军终于相遇,太公指挥自若,莱军告败而归,齐国正式建立,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得以巩固。
张传玺同期:
所以说当时周朝谁封到哪里是有布局的,东头齐国,姜太公去了能压得住。
解说:
然而,开国时的齐国虽已臣服于以农耕见长的中原政权,但它并没有农耕所需要的千里沃野。
吴荣曾同期:(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它都是盐碱地多,所以生长农业不是太合适。
宣兆琦同期:
相反它靠海,所以有丰富的鱼盐资源,交通条件非常好,陆路交通、海上交通、河流交通可以说道路四通八达,这样就便于商贸往来。
解说: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东土著居民东夷人迥异于中原地区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赢得了战争的姜太公将如何赢得东夷人的尊重?(白闪)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宣兆琦同期:
“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对东夷人的礼俗文化不加任何改造地继承下来,东夷人就很容易接受姜太公的新的政权的统治;“通工商之业”优先发展工商业;“便渔盐之利”要发展渔业和盐业这些贸易往来。
张传玺同期:
所以齐国的经济很快地就上来了。老百姓呢,他看你搞得很好,他就向你靠拢。
解说:
在《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流传甚广。“昔太公始封,周公问: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就是鲁国的始封之君,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宣兆琦同期:
西周王室尊尊而亲亲的用人路线,是根据你的血统的远近来决定是否任你做官,而姜太公不是,而是根据齐地具体的情况采取了变革的措施。是以你的能力,量能而任之,因贤而命官。这就使得齐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解说:
这是位于临淄城东的姜太公衣冠冢,姜太公祠依此而建,香火不断。但是,人们尊崇的并不是小说《封神演义》中那个呼风唤雨、出神入化的姜太公,而是一位开创了独特治国理念的政治家。
宣兆琦同期:
姜太公本人就是上古时期思想解放的先驱,齐文化的变革性,齐文化的开放性,齐文化的务实性,齐文化的兼容性,应该说在姜太公那个地方都有它的基础。
解说:
姜太公在逾百岁时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但一个国家的富强之路才刚刚开始。三千年后的今天,当人们踏上姜太公昔日的封地,丰富的地下遗存使人们对齐国八百年的辉煌历史叹为观止。
【画面:万马奔腾,殉马坑纪实】
解说:
这是一支勘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媲美的地下军团,它的发现让考古学家惊叹不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