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课题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四家权威机构从2007年开始联合推出的大型实战课题,经过三年多的研究,课题组已经发表了近400万字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成为了一线电视从业者的必读丛书。“网络影响力”的指标也受到各大电视机构的认可和接受,纷纷将这一指标纳入本机构的考评体系。在2009年视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课题组在前几年研究的基础上又加深了对“网络影响力”的研究,《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10)》即将带着对视网融合的新观点、新途径和视网共赢的新方式等最新研究成果问世,第三届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颁奖盛典和高峰论坛也将于2010年6月19日如期举行。
一、“网络影响力”的诞生
中国电视媒体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大发展后,进入了一个拐点阶段,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强势地位也因为新媒体的冲击而有所淡化。各电视机构采取的很多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并没有遏制住电视媒体发展进程中负面因素发酵的趋势。虽然电视媒体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大多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整个电视行业缺少一种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唯收视率的做法尽管因其所导致的大量问题而受到一线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广泛诟病,但仍然占据电视评价的主体地位而不可撼动。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除收视率以外,缺少其他的选择项。
而互联网上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真正反映受众对电视节目和频道的看法和反响,一个节目和频道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可以折射其现实中的真正影响力,所以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得到受众对一个节目真实有效的评价。
正是基于此,中国视网络影响力课题组提出了“网络影响力”的概念。 “网络影响力”即考察电视媒体在网络上的实际表现状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评价电视媒体的综合经营情况,通过新评价指标的引入完善现有的电视评价体系,为电视业的发展提供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依据。
二、“网络影响力”指标:建造我国电视评价的又一新标准
1、“网络影响力”这一新的评价指标的建立,可以在电视领域建立一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导向机制,鼓励或压迫电视媒体积极向网络扩张自己的阵地。
从网络发展的需求看,当前网络出现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内容的缺失。电视媒体应该而且能够用它们长期积累下来的内容资源和内容生产优势占领网络媒体这一新阵地,使劣质内容无生存之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但是,电视媒体是从观众的心理特征出发来进行自己的内容生产活动的,而网民的心理特征与观众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导致当前一些电视媒体简单把现成的电视节目搬到网上后很难引起网民共鸣。同时,由于电视媒体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这导致了它们在开拓新领域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惰性,主要表现在它们在新媒体的发展上照搬照抄电视媒体的经验和做法而鲜见创新。由此可见,新的导向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电视媒体在发展新媒体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这种机制作用下,电视媒体会积极创新,用反映网络媒体特点和网民心理特征的方式方法去发展网络媒体,在进行内容生产时不但研究观众的心理需求,而且能够主动研究网民的心理特征,使新生产的内容能够同时满足观众和网民的不同功能要求。在此基础上,电视媒体就能突破空间属性的限制,不但会大幅拓展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而且能够扩大我国各个领域建设成果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增强我国在全球的话语权和主导国际舆论的能力和文化渗透力。
2、网络影响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我国网络信息和电视信息的安全度。
以收视率为例,它属于舶来品,相关的基础性技术和信息很大程度上被外资掌握,这对我国的信息安全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网络影响力则不然。据不完全统计,它的提出是中国乃至世界首次从网络角度对电视进行研究,网络影响力具有填补我国乃至世界理论空白的重要意义,它的研发是具有强烈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活动。在国家网络安全日显迫切的国际大形势下,它的研发成果必然会大大提高我国在网络和电视媒体方面的国际软实力。
3、网络影响力指标的提出,还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电视“唯收视率论”所带来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等各种问题。
一方面,收视率所表现的是观众在强制状态下做出的一种被动性反应,既无法反映观众的主动性要求,又无法代表观众的真实满意程度,更无法测量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而在网络中,没有时间的强制性限制,没有频道的强制性选择,观众对某一电视节目的喜爱与憎恨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释放,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性的自我选择,而非被动性的强制观看。因此,一档电视节目在网络中的受欢迎才是真正的被喜爱,电视节目的网络影响力才是真正持久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收视率指标评价的是在看电视的观众总数中有多少人看某个电视媒体的节目,而对于没有看电视的人是否了解某个电视媒体以及所持的看法等却无法评价。当前电视观众与网民呈现一定的分化趋势,即网民看电视越来越少。不容忽视的是,网民在现实及虚拟社会中经常担当舆论领袖的角色,因此尽管他们可能不直接看电视,但他们却可以通过网络来影响人们对某个电视媒体节目的看法和行为。
三、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颁奖盛典和高峰论坛介绍
2008年6月21日,在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的日子里,首届“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颁奖典礼暨中国电视五十年高峰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中国十大最具网络影响力的CCTV栏目、省级卫视栏目、省级卫视频道和媒介事件排行榜正式发布。入选四十家单位的主要领导到场并领奖。成果一经公开,立即引起媒体的强烈关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中国广播影视》等业内主要专业刊物均开设专版对报告进行了介绍,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经济日报等100多家主流大众媒体对报告进行了报道,百度和谷歌的搜索量最高时有720多万条。本研究成果在获得媒体广泛报道的同时,也获得了业界和学术界的认可,《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十大创新报告”。
2009年6月20日,第二届“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颁奖盛典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6月21日,第二届“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高峰论坛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会上来自全国各级电视机构的90家获奖单位主要领导和业界专家学者、知名企业高层人士逾400人参加了颁奖盛典。盛典颁布了中国十大最具网络影响力的CCTV栏目、省级卫视栏目、民营电视栏目、省级卫视频道、省级地面频道、城市台、电视人物、电视剧和媒介事件九个榜单。央视国际、人民网进行了现场直播;中央电视台、广西卫视、湖南卫视、齐鲁电视台等近40家电视机构进行了录播或简报;500多家平面和网络媒体进行了报道和转载;各大电视机构主要领导和专家学者对颁奖典礼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2010年6月19日,第三届“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颁奖盛典和高峰论坛也即将在北京隆重召开。
四、《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介绍
作为“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从2008年开始每年发布一次,本报告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四家权威机构联合推出的,着力影响中国电视进程的年度性报告,是代表中国电视理论全面创新的报告,是中国乃至世界首次从网络角度对电视进行研究的报告,是中国首次以MBA案例方式全景展示电视发展的报告。
首次推出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08)》包括以下内容: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省级卫视栏目》,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省级卫视频道》,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CCTV栏目》,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电视事件》。
以上四册共12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已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随着每年研究的深入,将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09)》在上一年度报告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内容: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省级地面频道》,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电视剧》,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媒介人物》,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社会制片电视栏目》,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城市台》。
该报告共九册2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已经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
《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10)》也将在上一年度报告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内容: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电影》,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主持人》,
《TOP 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影视人物》。
《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是以排行榜的形式出现的,但该报告的核心任务是提出了网络影响力的概念,希望利用网络影响力这一新的指标完善现有的电视评价指标,建立我国新型电视评价体系,推进我国电视和网络的深度融合。由于网络影响力是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它的认知度还不高,为了在较短时间提高人们对它的知晓度和接受度,该报告把排行榜作为了研发的立足点,通过排名发现那些真正受观众欢迎的、在网民中真正形成影响力的栏目、频道和电视人物,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外科手术式的解剖,揭示其笑傲网络江湖的武功秘籍,为我国其他电视栏目、电视频道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直接的实战指导,从而直接影响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进程。
经过两年多的研发,网络影响力的指标编制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得到业界的认可。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接受“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的评价标准与体系”的专利申请,这是中国媒体评价领域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也是中国广播电视软科学领域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