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视频 > 电视传媒频道 > 传媒首页行业动态

《三国》:观众对曹操诸葛亮刘备都爱恨交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年07月06日11:11

   仁、勇如今不敌智、义

  本次调查还评出青年心目中新《三国》彰显的五大价值观:智、义、忠、仁、勇,选择比例分别为37.2%、36.0%、35.2%、28.3%和27.4%。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如今观众的好恶中,仁、勇显然不敌智、义。罗贯中前辈的良苦用心,好像是“泡汤”了。

  对这一结果,小陈觉得很正常。“与其说《三国》彰显了什么价值观,还不如说它展现了怎样的历史观。我看完之后的最大感受,是大家都在争权夺利,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

  “‘忠义’是个太复杂的东西。它非常有价值,但我们被‘忠义’二字压得太苦了。‘智’是一个中性词,不含有道德判断,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朱苏进认为,对“三国”那样一个伟大时代的英雄人物,进行道德价值观的判断和评价,是缩小并且委屈了他们,“你可以喜欢或不喜欢,但他们命当如此,理当如此。”

  在有关“三国”的故事中,最吸引青年的是什么?本次调查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雄才大略”(35.8%)、“计策权谋”(31.4%)、“英雄壮志”(30.4%)、“乱世争雄”(29.6%)。

  接下来是:铁血男儿(25.2%)、权力斗争(15.6%)、理想主义(11.4%)、传统文化(11.4%)、家国情怀(10.2%)、战场拼杀(9.1%)、还原历史(8.6%)、儿女情长(8.6%)、人性之美(7.8%)、手足之情(7.4%)等。

  朱苏进认为,“三国”不光是一个战乱的时代,还是一个浪漫的时代。它把最高的浪漫和最残酷的战乱放在一起,并且相互促成,产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人物。

  “曹操不浪漫吗?周瑜不浪漫吗?还有诸葛亮,他是一种悲伤的浪漫。‘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没有比水镜先生说得更好的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本身也有一种苦涩的诗意。现在很多时候,诸葛亮的形象都是很书生或者很智慧,但我感觉诸葛亮内心深处,还蹦跳着某种诗意情怀。而且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英雄人物都是这个样子。这就是‘魏晋之风’。”朱苏进说。

   85.4%的青年表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

  今年春节,“80后”作家呼延云去了女朋友在湖北赤壁的老家。其间,他特意抽出一下午时间,前往38公里外的赤壁古战场。

  “到达赤壁县,翻过一座山,就能看到暗红色的悬崖绝壁,上面刻着‘赤壁’二字。当时是冬天,江面比较窄,水流很缓,几艘轮船远远驶过,江面上刮的不知道是东风还是西风。”站在江边,回想一千多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呼延云感叹着周瑜孙权的智慧,也为曹操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感到悲凉。

  呼延云告诉记者,他很崇拜“赤壁之战”。他发现,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几乎都是以少胜多。这里面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即弱者面对强者时,不畏强权,靠智慧取得最后胜利。“历史发生这些结果,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也有内在逻辑——要赢,不能光靠武力、实力、兵权,还要靠战略调度、智慧和忍耐。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中最美的东西。”

  调查显示,85.4%的青年表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其中38.9%的人“很感兴趣”。只有14.6%的人表示“不太感兴趣”或“完全不感兴趣”。

  “阅读历史书籍”成为当代青年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最主要途径,65.1%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观看影视作品”(53.5%)和“学校教育”(51.4%)。其他途径还有:阅读历史小说(47.6%)、参观博物馆(32.7%)、听历史讲座(25.2%)、上历史网站论坛(26.0%)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克锋表示,青少年尽管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背诵、考试等方式获得了充足的历史知识,但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他们对历史的关注可能大大减弱。于是,历史书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网络等,起到了代替学校历史教育的作用。“不过,一些打着‘历史正剧’旗号的历史剧,还有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人物传记、野史等,会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消解年轻人的历史观?”

  IT工作者刘鹏则认为,每个人的立场、思想、知识储备不同,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这也是三国故事传唱千年的魅力。“干吗非要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一致?”

  刘鹏最近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以史为鉴”。让他作此感慨的是新《三国》中的司马懿。“人在巨大的成功和利益面前,往往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司马懿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运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智慧,最后让司马氏得了天下。这都是创业之道。”

  在网络上的一个历史讨论版里,一名网友发帖说,自己正带着一个“岌岌可危、人心涣散”的团队,找不到方向。立刻有网友在回帖中讲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你再苦能苦过诸葛亮吗?他担着一个注定灭亡的国家,寻找一条其实不存在的生路。他最终死在了战场上,却留下那句千古不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中国人最伟大悲壮的情怀。”

  调查中,54.6%的人表示看新《三国》这样的历史剧,能“以史为鉴,为后事之师”;54.4%的人认为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54.2%的人认为能“博古通今,提升个人看问题的视角和眼光”。此外,26.6%的人表示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9.2%的人是为了“与他人有更多的共同话语”。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婷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搜狐视频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