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冷色调的远山 树影屋檐 圣迹图中倚门而立的孔子)
公元前479年,也就是鲁国纪年的哀公16年。鲁国国都曲阜,一位73岁的老人,在昏暗的黎明中,策杖而歌:“泰山其崩兮,梁木其坏兮,哲人其萎兮。”
歌声中,老人已经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七天后,老人逝世。这位被尊称为孔子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孔子,名丘。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地为曲阜东南的尼山。孔子是他年迈父亲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字仲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相貌古怪的男孩日后会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孔子临终前的悲凉来自他晚年的际遇:周游列国14年,一生求索的治国理念却四处碰壁,没有被任何国家接受;而妻子、唯一的儿子和两个最欣赏的学生也都先于他而去。
张立文同期 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这个时期很大的问题就是礼崩乐坏。那么这个时候孔子主张的,他要实行仁政,讲仁义,那么同当时一些争霸的国家来说,不是太相适应。(05300114)我们知道,往往超前的思想,看到历史发展得更远的思想,一般人是接受不了。
解说:(大成殿孔子像 琉璃瓦屋顶 杏坛摇出)
孔子去世后,鲁国国君哀公亲制诔文悼念孔子,诔文中称孔子为“尼父”。尽管鲁国的最高统治者对他表示了很大的尊敬,但孔子的思想当时并没有真正走出他讲学的杏坛。
然而,孔子身后,他思想中的精华却穿越了历史和民族的时空,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孙开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2757盘 05134508)
中华文化传统是以儒学为主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它不仅是在中国,是在东亚这个范围,还有西方也都有影响。
采访周桂钿(第2743盘 01432521)
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一个宗教会议,一百多个宗教领袖到那里去讨论,讨论的很多问题都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但是讲到两条,他们一致,一个保护妇女与儿童,没有人反对;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条现在被西方称为金理。
解说:
2007年12月30日上午,正在中国访问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携夫人来到曲阜祭拜孔子。谈及参观孔庙的印象,福田康夫说: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思想,在当今世界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不能不令人感叹。
每一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到孔子的家乡,或者到各地的孔庙向孔子表示自己的敬意,旨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也已经遍布了整个世界。
(一组采访 各地各国的参观者)
解说:
一个普通人的思想和学说,不借助宗教的力量,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多长时间里影响一个民族的思想与行动,孔子给了我们答案。
彭永捷同期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哲学院副院长
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会有它文化中的道德理想人格,都有至善的化身。他呢,激励人们,要有一个终身追求的目标。孔子在我们的文化中,他就是至善的化身,是我们经常说的孔子是道德之楷模,万世之师表。
解说: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国家意识形态定于一尊,他的选择支配了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从那时起,孔子的学说开始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文化的核心。
从西汉平帝开始,加在孔子身上的封号越来越多。所有的封号几乎都使用了汉语中表示最高赞誉的词汇。
东汉光武帝最早派官员到孔子的家乡致祭,随后成为代代沿袭的传统。整个封建时代总计达196次。
张立文同期 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精简一下)
汉代的时候把孔子称为“素王”,汉以后就封他做文宣王。唐玄宗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就封他做至圣文宣王,到了宋代的时候是大成至圣文宣王,那么到了康熙的话是万世师表。
庞朴同期: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 (5557)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把孔子的地位提得很高,并不是因为他有权力,他一点权力也没有,也不是因为他有钱,而是因为他有思想。
解说:
孔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中国后世的许多学说都能在他那里找到最初的源头。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或在他思想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仁”。在其不到两万字的著作《论语》里,“仁”字就出现了109次。
庞朴同期: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265806
仁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孔子最早把它提出来,但是孔子之前这个思想就有,就产生在青未了的齐鲁。
解说:
据记载,“仁”是山东土著居民东夷人的风俗或性格特征,与其他地方相比,东夷人具有“仁而不争” 的特点。
庞朴同期: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2850
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仁字,就是东夷、西戎的夷字,东夷人有一个好的风俗,就是仁爱。孔子把用来命名地域特性的仁提升为全人类的道德情操。
解说:(展示甲骨文、金文和楚简中的“仁”字;《说文解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仁,亲也。从人,从二。”
张立文同期 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这个字就是两个人,这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怎么样来相处,那就是应该以爱来互相对待才能够处理得好。
解说:(孔子讲学群塑)
有一次,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爱人。”孔子所说的人,并不仅指和自己亲近的人或者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是指所有的人。他在《论语》的开头篇章《学而》中明确要求:“泛爱众。”
张立文同期 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孔子有一次下朝回来以后,他家里马厩起火了,那么他就问,伤人乎?他是不问马的。我们知道当时,看马的一般是奴隶或者是战俘,俘虏来的人,所以,这个(奴隶的)价钱是很低的,在市场都可以买到的。所以从这一点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爱。
庞朴同期: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4517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