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这是一种曾经消失了一千五百年的声音。本来,它已经成为历史的绝唱。
发出这种美妙声音的乐器叫做编钟。这套编钟,已经在地下用沉默伴随它的主人度过了一千五百多个春秋。直到二十一世纪的初年,才重见天日,打破了旷古的沉寂,让今天的知音们陶醉。
时光回流2500多年,编钟上流淌过的音符,也曾让一位精通音律的哲人“三月不知肉味”。
公元前517年,孔子从鲁国来到齐国。在听了齐国的《韶乐》后,感叹说“尽美矣,尽善矣”(字幕)
孔子评价艺术作品,从来都有更深层的用意,《韶乐》中不但有孔子的理想,还有孔子的榜样。
这个榜样就是传说中的大舜。大舜在家时,是孝子,为臣时,是忠臣,为君时,则是明君。史书记载:“舜耕于历山”,即今天的济南千佛山。
相传,舜是中国本土乐器——琴和瑟的发明者。琴瑟和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最高境界。孔子听到的《韶》乐,是齐人以舜创制的乐章为基础再创作的宫廷大乐。
《书经》记载了大舜的艺术见解:“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字幕)。
这寥寥数语,开启了中国文艺理论的最早源头。从那时起,“和”就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基本追求。
采访:著名书法家 欧阳中石
它讲的这个“和 ”,还有一个“合”字,人一口,这两个不是一个,人一口的“合”是合二为一,禾口这个“和”是虽然两个,合到一起还是两个,但是它协调,这叫“和”,和谐,口是发声的,言也是发声的,它们的谐调,不同的声音,却谐调地走在一起,这叫“和”,这是齐鲁文化,这是中华文化。
解说:
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深深浸染,山东古代的文化艺术非常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而能把两者完美统一在一起的,莫过于书法。
采访:著名书法家 欧阳中石
我们的文化,怎么保存下来的,最直接、最有光彩的是文字,我们的中华文字太精美了,太精确了,我们不否定任何朋友的文字,但是我们绝对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字,而我们这个文字里面,又派生出来一种更闪光,就是艺术品,书法就承担了这个责任
解说:
书法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大众艺术是在汉代。汉代人重视书艺 超过了绘画。
汉碑是汉代书法最重要的载体。目前,山东地区的汉碑数量为全国之最。仅曲阜孔庙之中,就有二十余通,几乎全是传世精品。其中《礼器碑》被称为“汉隶第一”。
《张猛龙碑》是北魏正书碑刻代表,古人说它“开欧虞之门户”,被誉为“魏碑第一”。
泰山更是中国历代书法精品的荟萃之地。从山下的岱庙到泰山极顶,几乎是中国历代书法的展览馆。
这十个残存的小篆,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珍贵的十个字。因为它是由秦朝丞相李斯亲笔撰写。而李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统一文字的制定者。
岱庙中的《衡方碑》和《张迁碑》,刻于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同为汉隶,同置一处,却一个古拙刚健,一个飘逸灵动,开创了后世两种截然不同的书风。
泰山经石峪中依平缓山势刻成的《金刚经》,是一部写在山河大地上的、北齐时代的杰作,被公认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采访:著名书法家 欧阳中石
泰山是一座名山……有6300多处都刻有字,展示了从古一直到现代的文化内涵……在这个山上所记载的这些碑文说明什么,说明这里一直,历史一直贯穿着一条线路叫文化,内容是文化,展现出来的是文化。只要与这座山有关系的人,都接受熏陶,都是文化,所以把她定为(中国)书法名山
解说:
深埋地下近2000年的汉画像石,同样是一部部刻在石头上的艺术杰作。目前,全国已出土10000多块汉画像石。其中,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以山东为最。
“济宁汉画甲天下”。出土于嘉祥县的武氏墓群石,是汉画像石的巅峰之作。武氏祠内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标志性图案。
另外,蹲立在武氏祠内的一对大型石狮,是我国最早有确切年代记载的石狮造型艺术珍品,堪称石狮雕刻的鼻祖。
采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
武氏祠当中过去最有名的一个就是武梁公元151年所建立的这个武梁的祠堂来看,那里面内容的丰富简直超过我们的想像……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几乎是从有史以来,从有人以来一直到武梁这个人,一直到他本人,整个一部中国历史都在这,他是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比如它的顶部表现的是祥瑞,祥瑞体现了汉代人对天命的这样一个概念……那么两个山墙顶部我们看到的是东王宫、西王母……是一个神仙的世界,所以你看它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上是无限广大,而它的中心是谁呢,中心是就是死去的一个处士,一个书生——武梁,那就说是汉代人他死后,等于把自己放到一个整个历史、整个宇宙这样坐标系里面来看他自己,然后他用艺术的语言把这个东西表达出来,这样一种大的气魄、这样一种大的关怀,我觉得只有汉代人能够有
解说:
武梁祠画像石中的人物全部处于飞动的节奏之中。这种形式上的极度夸张充分显示了汉代的民族“自信力”和刚健自强、浪漫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种典型的大国气象。
汉画像石打破了艺术和实用的界限,打破了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的界限,也打破了绘画、雕刻、和建筑之间的界限。岁月流逝,其不朽的艺术精髓日益凸现,汉画像石也从大众走向了经典。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