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堵看似普通的墙。它被称为鲁壁,矗立在山东曲阜的孔庙内。
墙的作用是把连贯的空间进行隔断与分离。然而,这堵墙却使中华文明的空间联为一个整体。
这堵短墙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不亚于把中原和草原,把农耕文明同游牧文明隔离开来的万里长城。
公元前221年,东方六国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中灰飞烟灭。横扫六合之后,从军事和政治上统一了中国的秦国开始了对道路、度量衡、文字、文化乃对思想的统一。消除一种思想最直接和最残暴的方法是消灭这种思想的载体。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是这样的一种选择。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盛况从此永远终结。
被强令焚毁的书籍中,以孔孟著作为代表的儒家典籍首当其冲。在空前的恐怖气氛里,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将部分经典偷藏在孔子故宅墙壁内,自己前往嵩山隐居。孔鲋到死也没有把它们取出。
秦朝很快就被自己的暴政所葬送,成为第一个也是最短命的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
思想永远比权力走得更加久远。被压抑和被禁锢的先秦诸子学说在新王朝的宽松政策中苏醒和复活。
西汉景帝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54年,文景之治的历史盛景还在上演,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传说鲁王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
结果,在被拆除的墙壁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典籍,一共几十篇。这些经典是用先秦时代的古文写成的,不同于汉初学者们凭借记忆、通过口授、然后用当时通行的文字记录的经典。这些被发现的古书被称为“孔壁古文”。一个被强行中断的传统因此得以重新衔接。
鲁壁,像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昭示着它的基座之下的这块土地承载着怎样的传承历史与文化的使命。
鲁国从立国之初就担负着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鲁国的统治者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带来了一个新政权所必需的一切。同分封到其他地区的诸侯所不同的是,他们还带来了一整套与周天子完全相同的礼仪典章制度。这是周天子给与鲁国的特殊权益和特殊地位。
鲁国人后来的表现证明,他们没有辜负被寄予的托付和期望。当整个天下“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的时候,鲁国人还在恪守着自己的责任。“周礼尽在鲁矣”,是人们的感叹和赞许。
自觉而坚守地继承传统、接续文明,也正是从那时起开始逐步成为中国知识阶层的天赋责任。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才出现了像孔子和左丘明这样中国最早的、把记录和传承历史作为一项使命的时代观察者和记录者。
由左丘明撰写、孔子增删的《左传》,不但是中国历史著述的开山之作,而且成为后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对于《左传》的不同解释,甚至左右了后代中国学术界的格局和面貌。
孔子的时代,恰好处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中间地带。他和同时代的其他卓越思想家们一起继承了此前两千余年的传统,又为中华民族开启了未来的两千五百年,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阶段和新的高度,并使这个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伟大文明。
(采访一名专家,谈注重传承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
长期以来,齐鲁并立,成为山东的别称。由于诞生于鲁地的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人们往往把齐鲁文化简单等同于鲁文化,或者用鲁文化及儒家思想的特征来概括整个山东地区的古代文化。齐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强力覆盖中被遮蔽、被遗忘。
其实,齐国和鲁国开国之初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并由此决定了后来齐文化和鲁文化迵乎不同的内涵与特色。
关于这两个西周初年最重要的诸侯国,当时就有许多对比性的记述和故事。
为周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周公被分封到东方最富饶的鲁,作为对他卓越功勋的报答。功勋同样卓著的姜太公则被分封到齐,目的是继续利用他的才能安定东方的局势。
由于新朝初立,天下未定,周公的儿子伯禽代替父亲去自己的封地。
临行之前,主持朝政的周公问姜太公,到齐地将如何治理国家,姜尚回答说:纳贤而上功。周公又问伯禽到了鲁国之后如何治理鲁国,伯禽说:尊尊而亲亲。
开国之后,姜太公仅三个月就回朝复命。周公问何其速也?姜太公说:因其俗,简其礼。而伯禽三年之后才回朝复命,周公问何其迟也?伯禽回答说:变其俗,革其礼。
(采访专家谈这两个故事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也决定齐文化和鲁文化不同的面貌。)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品格。鲁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顽强的文化同化能力,而齐文化则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因地制宜的灵活与变通。
后来,齐与鲁在统一的政权框架内开始了文化一体化的交融。封建时代的山东一直是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也是一个统一的文化区域。齐地、鲁地不同的文化因子在不断融合,变异,最终逐步形成了山东地区和山东人共同的文化品格,形成了齐鲁文化既注重传承、尊重传统,又善于吸纳、开放创造的文化特质。齐鲁文化也因为孔孟思想被全民族接受而逐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
(采访专家谈齐鲁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的特征。)
然而,这一文化曾经被严重质疑,甚至被彻底否定。
特别是在古老中国同现代西方的碰撞中屡屡败北的时候,以孔孟思想和齐鲁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被反思、被否定的对象。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遭受的许多失败和屈辱,都被归结为文化的失败和文明的落后,尤其归结为中华传统文明的因循、封闭和保守。
这种反思想潮中的鲁壁,又成为另一个象征,仿佛从一堵把中华文明连成一个整体的墙,变成了一堵把外部文明隔绝在外的屏障。
(采访一名专家谈近代以来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明的怀疑与否定。)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