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视频 > 山东新闻中心 > 山东卫视专区 > 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 > 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最新动态

聊斋俚曲老幼齐上阵,备战“家乡好”总决赛

2010年11月18日13:51
平均年龄75岁的老先生们在排练
平均年龄75岁的老先生们在排练

蒲老先生教孩子们唱俚曲
蒲老先生教孩子们唱俚曲

自行设计制作的主奏乐器—俚胡
自行设计制作的主奏乐器—俚胡

  第二届“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颁奖晚会暨总决赛举行在即,来自山东六个地市的代表队将进行巅峰对决,争夺十万元民间文艺扶持基金,日前,各个代表队都在积极的备战。淄博聊斋俚曲代表队可谓是决赛六个队伍中极为特别的,他们的演出组合由8个老人还有6个孩子组成,8个老人平均年龄高达75岁,而6个孩子平均年龄只有10岁,这是一个年龄悬殊六倍的演出组合!

  不畏疾病缠身 晕倒了起来再继续

  昨天下午,当大家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排练的时候,扮演蒲松龄的杨道坤突然晕倒在了台上。大家连忙把他送往医院,经过一番抢救才醒了过来。经过检查,杨道坤昏迷的原因是疲劳过度引发了血压升高。医生对送他去医院的王团长责备的说“他身体这么不好,你们怎么还能让他过度疲劳呢?”这时候,大家才知道现年71岁的杨道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每天都要吃大把大把的药。原来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排练和演出,也为了不让大家担心自己,杨道坤一直没有把自己身体的不适告诉大家,他一直在默默地坚持。这段时间来,杨老先生每天早上7点从家里出门,每天八个小时的排练,他从不缺席。当记者问道是什么让他坚持下去的时候,杨老先生说“为了传承和弘扬聊斋俚曲,这次比赛是很好的一个机会,我不想错过,就是拼了命也要练。”从病床上起来后,他坚持不用休息,回到团里继续投入排练。

  杨道坤只是聊斋俚曲艺术团几个老先生中的一个缩影,艺术团演职人员敬业、奉献的事例不胜枚举。现年74岁的王团长腿脚不变,却坚持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为艺术团的事情东奔西走。现年75岁的艺术顾问、编剧陈倩先生,也因年事已高,身体虚弱,经常带病、带药、带零食以随时“加油”,仍然坚持参加每次排练。今年八十高龄的音乐指导张金堂,负责指挥乐队排练,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75岁的老艺人、导演李维臣,义务来团指导排戏,每出戏的台词、音乐他都背记如流。编导班子中最年轻的刘爱琴女士,也已“弃五奔六”,她是从五音剧院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忘我的为演员说戏、示范、化妆、彩排,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支撑他们坚持下来的,是对聊斋俚曲深深地喜爱。

  家乡的艺术 我们一定要传承

  在参加“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常规比赛时,当主持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聊斋俚曲,年仅十岁的韩晓霜一句“因为这是我家乡的艺术”感动全场,也感动了其他的小朋友。现在的聊斋俚曲艺术团,有更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学习聊斋俚曲的队伍,这些小朋友可谓是史上最小的聊斋俚曲演员。为了体现传承,这次总决赛他们编排了一个全新的剧目,特别加入了孩子的戏份。现在决赛在即,韩晓霜与另外五个小朋友正在加紧排练。因为功课紧张,他们每天上午去学校上课,下午跟学校请假来到俚曲艺术团的活动中心参加四个小时的排练,晚上回家后再补习当天的功课。当记者问他们辛不辛苦时,他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辛苦”,说能跟老先生们一起演出感觉很开心。当谈及理想,孩子们天真的说“我们要一直表演聊斋俚曲,把它演到全世界。”

  经费紧张 没有钱就自己来

  聊斋俚曲艺术团作为一个群众性的组织,经费自然是很大的一个问题。除了政府的一部分拨款,几位老先生还要经常去企业拉赞助,然而还是入不敷出。王团长身先士卒,勤俭办团,把来之不易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每次排练,中午都和大家一道吃“每人不超五元”的工作餐。在他的号召和鼓励下,团里还养成了自己动设计、制作道具的习惯,甚至还制作了聊斋俚曲独有的乐器——俚胡。这次参加比赛表演所用的服装和道具,大部分也是团员们自己制作的,节省了一大笔经费。更为感人的是,音乐指导张金堂老先生为了节省几块钱的打印费,把乐队十几个人的乐谱一份一份的亲手抄写了出来。不为名,不求利,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然而在聊斋俚曲艺术团个个都是这样的楷模。

  为了扶持优秀的地方文艺,“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特别设立了十万元的民间文艺扶持基金,这也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单项文艺节目奖。面对即将到来的总决赛,团员们显得很有信心。王团长说,“如果能拿到这十万元,我们就到全国各地去举办聊斋俚曲义务演出,让更多的人听到聊斋俚曲,让聊斋俚曲发扬光大!”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搜狐视频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