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将登陆央视 |
9月18日,适逢九一八事变82周年,由吉林电视台制作的八集大型文献纪录片《东北抗联》将在中央电视台第九套纪录片频道晚间22点开始陆续播出。
首部立体式展现东北抗联14年战斗史的纪录片
“我们审了那么多年片子,也看了多年的电视,有这么一部比较完整的,全面系统的反应抗联的历史文献纪录片,是第一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段历史。很有必要拍这么一部纪录片,给我们社会留下一部完整的、全面的,反映东北抗联的影像历史资料”。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原副司长李宗达在审看完本片后这样说道。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14年的战斗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军队,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英勇不屈,歼灭了大量日伪军,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涌现出一大批 民族英雄 。此前,国内虽然有一批抗联题材的影视作品,但唯独没有一部全景式展现抗联历史的纪录片。因此本片的横空出世显得意义非凡。
史无前例 首部电影级标准的纪录片
“在吉林省委宣传部的倡导下,我们主动出击,要求承担拍摄本片的任务。”吉林电视台的一位领导介绍道。业内人士都知道,像这样有关党史、军史的文献纪录片,以往只有中央电视台或八一电影制片厂等中央级媒体才有能力制作。由于政治性较强,口径难以掌控,地方电视台较少触及此类题材。吉林电视台作为一个省级媒体,敢于问津这样的题材,这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勇气呢?
据了解,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领导对本片的创作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强力支持,并协调黑龙江、辽宁的有关部门给予协助,多次过问本片的创作及进度。本片的摄制组是吉林省纪录片生产的一直重量级团队,在全国范围内也有着卓著口碑。他们摄制的纪录片《山之魂》曾经在22个国家选送的1000部参赛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获得2008年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最佳短纪录片奖。2011年,由他们创作的六集大型人文纪录片《长白山》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网上点击率超过百万,几乎囊括了2012年在国内举办的所有国内国际纪录片大奖。他们深爱着电视工作,并且有着国内先进的纪录片拍摄、制作理念。为了在艺术呈现上实现新的跨越,摄制组使用了电影级的拍摄设备,使得本片在视觉冲击力超越了以往任何纪录片。在本片送交中央电视台进行播前复审的后,央视的领导对本片的艺术呈现上给予的高度评价,并且不用进行任何修改,原版播出。这无疑是对这个团队的摄制水平和能力的充分肯定。从单集的生态纪录片,到文化气息厚重的人文纪录片,再到这部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文献纪录片,这支团队正在逐渐成长、壮大,为吉林省留下了一部宝贵财富。
大胆创新 突破文献纪录片窠臼
“在战争场面和艰苦环境及关键情节的表现上,我们一方面利用了北京、沈阳等地的影视基地,一方面深入长白山腹地,以真实再现的手法进行了历史的还原,把当年战争的残酷性表现出来。”本片的一位主创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情景再现,这在以客观真实为第一准则的国内文献纪录片创作上是现今较为令人接受的艺术手段,但是却需要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为确保本片的每一个画面都能如实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地域特征,每一句解说都查之有据,翔实可靠,摄制组遍邀国内东北抗联史领域最权威的专家组成了顾问团。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徐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李鸿文,东北十四年沦陷史总编室研究员李茂杰,沈阳军区军史研究员孔令波,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曼抒,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振锟,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意恒等专家,其中好几位年事已高的学者与摄制组主创人员经常通宵工作,反复研讨,终于敲定了片子的基调:以真实还原历史为原则,以文献、图片、影像、人物采访为主结合情景再现的手法对东北抗联的历史进行全景式展现。在结构上以时间为轴,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选取能够代表东北抗战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作为故事点进行延展。最后将本片结构为八集,每集48分钟。
本片的拍摄历时一年半,横跨东三省,远赴俄罗斯远东及日本,行程两万里,拍摄素材量达6000多分钟,包括现存的抗战遗址、抗战纪念馆、博物馆等,同时为了补充史料所空缺的内容,也是为了真实还原关键场景及重要战斗场面,还拍摄了大量的情景再现内容。除此之外,摄制组还先后采访了十几位专家学者和当年抗联战士和相关当事人,包括周保中的女儿周伟、李兆麟的女儿张卓娅和杨靖宇的孙子马基民,日本民主人士山边悠嘻子女士及在世的日本关东军老兵等,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5月份,摄制组历时十三天,陪同抗联后代十六人,前往俄罗斯采访拍摄,先后去了海参崴、乌苏里斯克、哈巴罗夫斯克和费雅斯克村,采访了当年抗战的知情者,拍摄了大量的遗址和空镜。
在资料搜集方面,摄制组通过档案馆、图书馆、各大学资料馆以及日中口述史文化研究会等多种渠道,搜集到图书1500册、30000万字,图片资料30000多张,视频资料1500份之多,总计达10000余分钟。很多第一次与观众见面的资料令许多常年从事东北抗联史研究的专家也大为惊讶,比如日本制作的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以及许多彩色历史视频资料。
经过摄制组不懈的努力,本片的文稿及成片在报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审查时,均获得了一次性通过。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该小组作为我国最高审查机构,集中了全国最权威的专家,对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声音都要反复推敲论证。多年以来,几乎每部被审查的重大题材的片子都要经过数次修改才能最终通过。《东北抗联》的文稿和成片能在这样严格的审查下获得一次性通过,意味着本片从创作理念到细节处理都获得了最高肯定。这对本片摄制组来说是一个不亚于获得任何大奖的鼓励。
用抗联精神再现东北抗联壮怀激烈的历史
“为了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我们在冬天深入到长白山深处。零下40多度的严寒让人体的新陈代谢都几乎停止了,许多同志接连两三天不能排便……我们带着先进的装备仍然如此,难以想象先辈们是如何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在这里与敌人进行周旋的。”一位摄制组成员向我们介绍了他的拍摄经历。
在本片立项之初,摄制组就确立了这样的信条:“用抗联精神再现东北抗联壮怀激烈的历史。”那么何为“抗联精神”?
白山松水,呼啸着千年的风雪。当摄制组走进林海雪原的深处,他们感受到的远非观众们在画面上看到的壮阔豪迈,而是令人身心俱疲的严酷冰封。而这还只是抗联战士们所面对的艰难之一。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魏拯民、冯仲云、赵一曼……东北抗联十四年的战斗史上,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他们用超乎常人的坚韧在这里与实力远远优于自身的日军进行着鏖战。不应忘记的是,他们当时所为之战斗的,是一块饱受屈辱,破碎不堪的土地。不离不弃,不计代价,不求回报,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常人甚至难以生存的环境下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成就了伟大的人格。
先烈们所坚守的信念也感染着每一位摄制组人员,片中情景再现的出演基本上都是摄制组成员兼任。为了达到最真实的效果,也是为了对先烈们的敬意,演员们穿着单薄的服装在寒冬深雪里认真表演每一段情节,不但没有一位同志报怨,而且这种切身的感受让摄制组成员更深的体会到了抗联精神的憾天动地。
默默黑土,生生不息,无数个坚愈金石的微粒散发着亘古长存的芳香与光芒,或许正是它培育了让千秋万代敬仰不已的抗联精神,那种精神又返身于黑土,随着那芳香与光芒传颂于千秋万代。
文化自强 共同见证传世精品
“过去在表现东北抗联有关的书也好,影视资料也好,好像我见的没有像这一次这么完整的。所以,应该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力争把它做成一部传世精品”。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在本片的审片会上这样说道。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九·一八”事变82周年之际,吉林电视台适时推出八集大型文献纪录片《东北抗联》,这是献给全国人民的一份珍贵礼物。
纪录片创作,对一个电视台的创作能力与水平是最好的检验。吉林电视人能够排除万难,以勇气和实力推出这样一部客观严谨、气势磅礴的纪录片,实属难能可贵。这是吉林省以纪录片这一形式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强的又一见证。
从纪录片发展来看,继2011年推出六集大型人文纪录片《长白山》之后,本片是吉林电视台打造的又一部纪录片精品。它标志着吉林电视台在纪录片创作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也是在纪录片创作上的一次新突破。在结构上本片将宏大叙事与细节故事有机结合,使其在坚持客观严谨的同时兼具了较强的观赏性。在战争场面还原上,与同类纪录片相比,本片显得更加波澜壮阔,真实细腻,投入的人力物力在国内纪录片创作史上是极为少有的,这使得本片的战争场面具有了“战争大片”的视觉冲击力。在影像处理上,本片从细节捕捉、角度选取、画面构图、后期着色等方面精雕细琢,使本片的画面充满了质感与张力。而原创音乐的运用更为本片增色不少。
据悉,就在本片即将播映之际,由同一团队操作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人参》(暂定名)已经开拍。随后,《二人转》、《中国满族》等一批选题也已经确定。“吉林纪录片”的品牌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影响力。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大型文献纪录片《东北抗联》能够得到观众朋友们的喜爱,让我们一起共勉:国耻不忘,英灵不朽,携手奋进,共圆中国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